東方丹霞:中國岩茶的“科學派”|武夷岩茶
代“客土法”第一個破除的就是“山場”神話。這是一種與傳統完全不同技術路線,作爲一名生態學家,劉宗超博士更推崇用科學與實證精神去研發産品。他找到了立地條件與極其相似的地方。在離武夷山九龍窠南位于虎嘯岩景區與一線天平行的一條山谷和天成禅院主殿遺址羅漢台。那裏丹崖壁立,兩峰相對,溝壑梯疊,氣場光溫宜茶。丹崖下的有天成禅院主殿台基遺址,是古僧用石牆圍砌後客土而成,圍內填土都是丹霞砂礫土,是優良的大紅袍生活環境。
他采用了獨創的現代“客土法”對其土壤生態進行還原、茶種優選和科學種植,經過反複試驗,種植出了新一代純正原味的武夷山大紅袍。這款大紅袍一舉成名。在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獲得第四屆、第五屆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金獎,評委是中國科學院茶葉院士陳宗懋)和福建農林大學茶葉專家郭亞玲和福建茶業流通協會會長陳金水等茶葉專家。在2007年茶博會上拍出毎市斤人民幣15萬元的高價,被譽爲“紅袍王”。
2006年、2007年全國政協報又把劉宗超種植加工的武夷岩茶作爲禮品送給全國人大政協兩會代表,可以說,這是武夷岩茶第一次走進人民大會堂,真正登上了“茶中貴族”的寶座。至此,武夷岩茶真正成爲茶界皇冠。
爲了驗證“現代客土法”普適性,劉宗超又在距離九龍窠20-35公裏外的梨園、興田等被稱爲外山茶産地,生態改良中了多個岩茶品種,在2005年武夷山茶葉協會在岩茶總廠組織的茶葉評比中,35個茶樣分別來自三坑兩澗的正岩區和星村曹墩等半岩區,武夷山八大茶佬和茶葉局的專家和武夷山的知名茶人近20位列隊魚貫而入逐杯品鑒,最後評出三個樣爲前三名好茶,當翻底揭曉時,結果震驚了所有的在場的專家和觀衆,這三名竟然全部是劉宗超利用“現代客土法”在種植外山茶。一時間,武夷山傳統的山場派亂了陣腳,這件事可能是傳統派抹不去的隱痛。
“雖然傳統派勢力強大,但在真正事實面前,也只能默認”,劉宗超說。
在制作上,東方丹霞大紅袍完全繼承了武夷岩茶的傳統加工技藝,其焙火適度,避免炭化苦澀,在經過反複數年的試驗和研制後,成功還原口感。
這款大紅袍推出以後,讓“傳統派”見識到了科學的力量,武夷山一些年輕茶農與茶商參與其中,成爲“科學派”的推動者。
“這充分證明了我們的研究方向是正確的。”劉宗超博士說。
岩茶南遷
王進和劉宗超在2009年合作至今,一起奮鬥的經曆鑄就了雙劍合璧的文化和勁道,倆人都對武夷山當時所流傳的“不苦不澀不是茶”的諺語,表達了自己的無奈。
最後兩人形成共識,要一起複原、延續和創造武夷山岩茶的傳統,讓這個古老的茶葉獲得新的生命。王進認爲,這些年公司最大價值是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岩茶生産技術體系,它從茶苗的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