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丹霞:中國岩茶的“科學派”|武夷岩茶
到種植、土壤改良,到收茶、制茶,乃至到後期儲存,都總結出了一套寶貴的經驗,這也爲岩茶複制到武夷山以外廣大丹霞地貌地區提供可能性。同時, 我們這麽多年在不遺余力的做市場推廣,向消費者傳遞一個信息,什麽樣的茶好喝,讓大家喝到純正原味的岩茶。並將東方丹霞的精神和境界弘揚開來,使東方丹霞成爲第一岩茶品牌。但傳統的力量依然強大。迄今爲止,武夷山本地茶人講究手工制茶,他們對“現代客土法”保持著謹慎,甚至有些抵制。
劉宗超認爲,岩茶無邊界,不能只是用場地、文化、曆史言說來掩蓋茶葉本身的問題,而是要用科學態度去做一款好茶。
“你做的茶都沒有人喜歡喝,口味大家都不喜歡,你怎麽能說是好茶呢?”劉宗超說。
“武夷岩茶無邊界”,這來自于劉宗超的科學實踐與科學判斷,他認爲,武夷山岩茶之所以好喝,就是因爲它們生長在丹霞地貌,而土壤中豐富的礦物質是岩茶岩骨花香和入口回甘的根本保證。只要氣候適宜,岩茶種植的“現代客土法”是可重複的科學技術,不是神話傳說和神秘的固步自封。
如果要將岩茶傳統發揚光大,第一步要“走出武夷山”。
劉宗超認爲,將東方丹霞的岩茶技術突破地域制約、在中國更廣大的適宜區域全面推廣、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岩茶産業。
目前,中國岩茶面臨三大困境:
一是武夷岩茶特有的區域局限性,武夷山地區適宜種植岩茶的區域不過十五萬畝,目前過量泛濫的大紅袍武夷岩茶大多是來自建瓯建陽邵武等地的冒牌岩茶;
二是武夷岩茶所謂的正岩半岩和外山之分,正是因爲茶園狹小,生長各異、品質不一、根本偏離了現代農業的標准化,茶企零碎,千家之多、良莠不齊,根本無法規模化、各行其是、茶價低若糞土和高過黃金並存,各種岩茶流派紛呈、以文化說地域說代替科學規範農業種植和農産品加工的規律,誤導了購買者,阻斷了本應該正常發展的産業化、標准化和品牌化之路;
三是由于全球氣候變化,武夷山區更是氣候變化無常、近十幾年來武夷山岩茶産區多次出現倒春寒,致使茶葉産量減産30%、甚至減産50%以上,武夷岩茶的可持續性種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爲了改變這一現狀,東方丹霞公司提出了岩茶南遷計劃。
爲此,東方丹霞團隊尋遍了中國所有的丹霞地貌,福建泰甯大金湖、福建龍岩冠豸山,浙江省的江郎山,廣東梅州平遠五指峰、江西鷹潭的龜峰、龍虎山、麻姑山;還到了廣東河源龍川的霍山、東源望郎回山,廣東惠州惠東白盆珠的蓮花山,中國中部省份也有一些丹霞地貌,如湖南溆浦、懷化;湖北宜昌、安徽的齊雲山;貴州的赤水,四川樂山、簡陽;重慶的大足等等。
這是一個龐大的計劃,如果將這些豐富的丹霞地貌都利用起來,種植出最優質的岩茶,不僅能打破武夷山神話、改變中國茶葉的格局,還能爲中國拓展出數千萬畝的土地,將丹霞地貌的荒山野嶺變成高品位的美麗岩茶園。
2006年開始,劉宗超在距離武夷山160公裏的泰甯丹霞地貌上種植出“泰甯岩茶”。
受此鼓舞,2010年開始,東方丹霞啓動了南遷計劃,又將武夷岩茶引種到距離武夷山900公裏的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蓮花山南鹿,具體位置選在惠東縣的白盆珠水庫區域的丹霞地貌上,這裏丹霞丘陵連片密布,便于耕作,于2010年春夏選山開荒破山整地、引用微生物發酵改良土壤,曆時一年,于2011年已種植岩茶500畝,引種品類是武夷岩茶名枞鐵羅漢、北鬥、肉桂、水仙、奇蘭和黃觀音,于2013年7月份首次采制獲得成功,區域品牌爲白盆珠牌東方丹霞“惠州岩茶”。惠州岩茶的“鐵羅漢”,于2014年獲得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金獎。廣東惠州作爲他們岩茶南遷的第一個樣板,惠州岩茶的成功是岩茶從武夷山走向全國丹霞地貌十省市的起點,是從武夷岩茶到中國岩茶的轉折點。
這款岩茶尤其是適合廣東地區茶客們的口味,在深圳、廣州、惠州和潮汕地區很受歡迎,目前已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由于全國其它地區的丹霞地貌都未能開發,土質還沒有被破壞,所以只要通過科學方法,種植出來的岩茶有益的礦物質含量高,況味霸道。”劉宗超說。
南遷計劃得到了廣東省各級政府支持。2015年春季,東方丹霞已經整地開垅2000多畝,計劃擴大了種植品種20萬畝,屆時,能帶動種茶農戶2000多戶,新增就業人數20000人,預期可增加該地區的産值60億元,群衆工資性收入6億元。
這次成功,爲更多中國丹霞地貌區域提供了經驗,大面積的荒山將會“變荒爲寶”。這也意味著中國茶葉格局即將面臨一個新的轉折。
武夷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