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的岩茶南遷計劃|岩茶産業
劉宗超已是生態領域的著名專家,但對茶葉並不在行。作爲學養深厚的科學家,劉宗超有深厚的地球物理學背景,他很快發現“好茶出東方,東方有丹霞”,武夷岩茶恰是生長在丹霞地貌,茶樹是植物,需要解決的無非是土壤、養分和環境等問題。
经过长期调研,刘宗超发现,要延续岩茶大紅袍以往的品質,需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要采取無性系扡插以保持品種特性;二是要從生長環境入手,用生態還原技術培育土壤,提高茶樹根際微生態適宜度,確保大紅袍茶樹中微量營養元素的均衡供給。
这一方法又称为“现代客土法”。
刘宗超最终选择了两个地点进行试种。其一位于虎啸岩景区与一线天平行的一条山谷,其二则是天成禅院主殿遗址罗汉台。这里的土地条件与九龙窠极其相似,丹崖壁立,两峰相对,沟壑梯叠。
他找来当地茶農,清雜補疏、修剪成行;采取分析土壤,補充有機、無機養分,微生物生態激活土肥,模擬還原大紅袍生長環境,根外噴施等一整套生態還原技術代替傳統的客土法,培肥茶園,爲岩茶提供自然生境。
2004年4月末的一天,春茶開采時節,劉宗超突然接到當地茶農打來的電話:“劉博士,你快過來,可能出好茶了。”原來,茶農在搖青、殺青、揉撚、初焙的過程中,院子周圍方圓一裏內,都可以聞到特殊的茶香。
刘宗超匆忙赶往武夷山,结果并未让他失望。
此后,他开始了大面积的试种,制作上完全继承了武夷岩茶的傳統加工技藝,焙火適度,不用炭焙,避免苦澀。
技术难题解决了,但现实与刘宗超的预期仍相差甚远。
因为培育土壤成本高,通常一亩地需花费4500元至5000元,是此前茶農花費成本的幾十倍,而茶葉收購價格卻並不見漲,于是,茶農還是不願意投入,導致了茶葉品質下降。
“我是搞技术的,技术难题我能解决,但市场还得靠别人。”说起这些,刘宗超颇为无奈。从2004年进入武夷山,10多年来,他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武夷岩茶上,所栽種加工的東方丹霞牌武夷岩茶于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獲得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金獎,被博覽會和業界稱爲“紅袍王”。
刘宗超的科研成果亦引起了一些投资商的注意,先后有3人与他合作,其中就包括王进在内。
王进是最后一个。“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一是相信刘博士的技术与为人;二是武夷岩茶保存時間長,不像綠茶,大不了存點茶。”王進坦言,在聽了劉宗超的介紹後,他回家仔細查閱了武夷岩茶的資料,覺得這樣的好茶應該好好推廣。
更多相關:岩茶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