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與佛教不解之緣|岩茶文化
“四大皆空”的佛家,似乎對清淡微苦的茶味,有著一種緣于自身學說的悟照,茶的清淡與淡泊塵世的佛家學說也有著聯系。茶棲雲霧,委身岩崖的形態,以及品性清潔的習性,也與佛家學說有著象征聯系。茶的苦中有甜的品味,也成爲佛家的修行以苦爲樂的生動寫照。
武夷山,重巒疊嶂,丹霞地貌,終年雲霧飄繞,空氣濕度大,適合茶樹生長,爲出産名茶提供得天獨厚條件,而佛家之所以把寺廟修築于深山密林,就是仿照他們“遠避塵世,靜宜誦頌”的道理。把寺廟修建于紅塵之外,少有人世紛爭幹擾,沒有市井物欲的誘惑與喧囂的塵浪。
新鲜的空气,益于健康长寿,更益佛家专心念经。因此,很少见到寺庙修筑于市井之中。就这样,茶與寺廟便基于共同的理由,一同走向深山。茶便成了佛教僧侶的必需品,而又符合佛教教義。佛教精神與茶性本質的內在共鳴,是茶與佛結緣的必然,形成了“茶佛一味”或“茶禅一味”的基礎。
由于茶被佛教界視爲“神”物,飲茶之風傳播武夷山大小寺廟,種茶、制茶成爲僧侶一業。名僧文化素質高,往往將喝茶作爲一種文化現象,對茶葉采摘、焙制也十分講究,于是一種種名茶便在山寺名僧的監制下産生了。
誉名海内外的茶王——大紅袍,古代就屬天心永樂禅寺管理、享用;清代名僧釋超全善烹功夫茶,入山爲僧又是善于制茶的能手,他的《武夷茶歌》就是傳遞制造烏龍茶的第一手資料。台灣的凍頂烏龍茶,就是清代台灣舉人林鳳池赴京趕考結束,慕名武夷,下榻天心永樂祥寺,住三日,與高僧結爲茶友,獲該寺方丈贈送24株武夷烏龍茶苗,返台種植鹿谷鄉。
经百余年扩展,现已遍及鹿谷群山,成为台湾名茶。以茶道而名聞于世的日本,原來並不産茶,在唐朝,由日本留學僧、遣唐使帶回茶種,首先種在梵釋寺等寺院。弘仁六年(815年)四月嵯峨天皇來到梵釋寺,大和尚都永忠煎茶獻給天皇。天皇喝下,清心爽口,十分高興。從這時起,中國茶樹才在日本紮根繁殖。日本第一本《茶經》也是入宋僧傳播禅宗時回日本著的。
历代名僧与文人在武夷山游览之余,诗文之间无不弥漫着一股禅味。唐代著名和尚灵一法师诗曰:“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茗爱此山。岩下绾舟不忍去,清一水流暮潺缓。”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著作讲学50年,足迹遍及武夷山各大小寺庙,与僧人成为至交。他曾拜武夷名僧为师,在武夷山九曲溪溪边亲自种茶,攜簍采茶,築茶竈,以茶論道。並即興吟詩;“仙翁遺石竈,宛立水中央。
饮罢方舟去,茶煙袅細香。”明代詩僧陸容詩雲:“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裏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煙茶葷滿袈裟。”詩人把僧侶喜愛飲茶的情感,描寫得淋漓盡致,充分體現了“茶禅一致”、“僧茶不分家”。已故的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當代著名佛教界詩人趙樸初先生,1990年10月,以84歲的高齡,興致勃勃遊覽武夷山。
他不仅钟情武夷山水,对武夷岩茶贊頌有加,揮毫題詩二首,他在《禦茶園飲茶》一詩中寫道:“飲茶之道亦宜會,聞香觀色後嘗味。一杯兩杯七八杯,百杯痛飲莫辭醉”;“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年偈,不如吃茶去。”這一首詩題懸于武夷山禦茶園“五調堂”。
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五绝茶詩,蘊含的禅機如何深奧,我不得而知,但“吃茶去”三字透露的至情至性,不入茶道便無從理會。
赵老对武夷茶的鍾情達到如醉如癡的地步;後來他在爲武夷山天心永樂禅寺撰寫寺名高興之余,高聲吟詩:“千言與萬言,不如吃茶去”。重複自己寫的這句詩,以茶明性真情真趣。茶以自身的功能逐漸爲後人賞識,更加成爲佛教僧侶的情感寄托,在飲用與誦頌中與禅融爲一體了。
武夷岩茶與佛教不解之緣
岩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