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起源武夷山的原由及傳播|烏龍茶文化
已故的武夷岩茶泰鬥姚月明及當地茶農認爲:武夷山處于丘陵地帶,山高峰險,漳壑橫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聳立橫亘,茶山分布點綴其中,山路曲折陡峭,行走艱難,且離茶廠較遠。采茶時要翻山越嶺,茶青在茶籃和挑籃中,暴于日光之下,便産生了“倒青”(即萎凋)現象;人行走時,茶青在茶簍和挑籃中搖動,便産生“搖青”現象。這樣青葉脫掉部分水份,有的還出現紅邊,這種茶青是無法做成綠茶的,但炒揉焙後卻兼有綠紅之色,比之綠茶香更濃長,味更醇厚,受到飲都歡迎。
由此武夷山人便有意识的进行倒青、晾青、做青、炒、揉、焙等工序,烏龍茶制作工藝便慢慢地完善起來,到王草堂1717年所記時已臻完備。
“武夷岩茶創制技術獨一無二,爲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無與倫比,值得中國勞動人民雄視世界”(陳椽主編《中國名茶研究選集》)
武夷岩茶即半發酵的烏龍茶工藝形成後,所制出的茶葉兼有清香、甘醇,因而得到世人的認同和好評。清才子袁枚、江蘇總督梁章钜都品而贊之。
与此同时,在漳泉、潮汕更是兴盛品饮之风。特别是“一日不可无茶”的乾隆皇帝弘曆在其《冬夜烹茶》詩中寫到“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骾”之句。這位善品茗的皇帝品出了武夷岩茶的“岩骨”,並賦于詩,令人敬佩。
清《龙溪县志》载:当时告老还乡的太子太保蔡新把“食武夷、看金鱼”的作为高雅享受,一些文人雅士“近则远购武夷,以五月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壯之爐。扇必以琯溪之蒲,盛必以長竹之筐……”有的還“薪必以橄榄之核”,幾乎到了玄乎其玄之地步。這樣的侈奢之風作爲一種時尚。
此等风尚很快传到广州、潮汕、香港及东南亚各国。据“台湾太史公”横载,与大陆一水之隔的台湾同胞,对武夷岩茶極爲推崇,不但于清嘉慶年間就由柯朝帶去武夷茶種栽種而傳播繁衍,並制作成烏龍之品;而且還極爲賞識武夷正品,文曰:“台人品茶,與中土異,而與漳、泉、潮相同,蓋三州人,嗜好相似。
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以待客”。時武夷岩茶的銷售主要在閩南、廣東,隨後則銷往東南各國,飲者多爲華僑,故其又“僑銷茶”之雅名。同時也有銷往歐美。
烏龍茶起源武夷山的原由及傳播
烏龍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