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歌》讲述:烏龍茶工艺源于漳州
漳州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長春,土壤多是紅壤、黃壤,具有發展茶葉生産的優越自然條件。漳州種茶業有著悠久的曆史,其主要産品是烏龍茶。
中國烏龍茶在衆名茶種類中獨樹一幟,是十大名茶之一。以福建之曆史最久、産量最多、品質最好。烏龍茶本是茶樹品種,後成爲烏龍茶類的統稱,它包括水仙、鐵觀音、烏龍茶、色種等,其中色種就有數十種茶,如本山、黃旦、毛蟹、梅占、奇蘭等等。
乌龙茶的統稱由來于五口通商之後,西方國家競來福建搶購茶葉,這是台灣積極發展茶葉生産,突起居上,已具有相當規模。徐珂的《清稗類鈔》說:台灣茶均“名烏龍者……尤爲輸出洋之大宗。”
又据厦门海关《华洋贸易年报》,甲午战争前台湾乌龙茶出口最高年份達十九萬余擔。台灣烏龍茶樹爲主要種植品種,出口量大,因而成爲國際市場的習稱,以至凡同一半發酵工藝的茶葉都稱烏龍茶,包括福建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色種、烏龍,也包括台灣的烏龍茶和色種茶、廣東的鳳凰水仙等,統一泛稱烏龍茶。
福建烏龍茶采制技術精湛,尤以武夷、安溪二地名重于世。而最早的制作技術卻源出漳州,這是鮮爲人知的。
漳州的飲茶風與漳州茶葉
漳州民間飲茶之風由來已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永安知縣彭光鬥在他的《閩瑣記》中說:“余罷後赴省,道過龍溪,邂逅竹圃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爐活火,烹茗相待,盞絕小,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
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多矣。”这段话说明漳州品饮武夷茶的廣泛,到處品茶、鬥茶成風,入迷,連“窮山僻壤亦多耽此者”。彭光鬥在閩爲官三年,在龍溪縣一個村野老叟的竹園旁室裏才領略到“真武夷”的風味,沁透心脾,驚歎不止。
乾隆間“宰相兼太子太師蔡新,告老返鄉,夏常避居三坪寺……尚有‘食武夷、看金魚’,”的情景。(武夷即武夷茶也)因爲當時品茶風俗盛行,“食武夷、看金魚”表現了品茶高雅意境,被人們傳爲佳話,成爲諺語,相傳至今。
康熙初年會元,漳州人陳常夏在他的一篇日記上說:“康熙十年(1671年)十月二十三日……值僧聞複往滄桑亭,松窗竹榻,別作岩棲調度,代余爲茶水主人,果聰佐之。”從這段日記可以了解康熙初年漳州人對品茶的講究,重視情趣和意境。青山翠竹、小橋流水、古寺寒月、雅室幽居,這比日本的茶道“和、敬、清、寂”四規更爲雅致,達到高等的境界。
明末清初,漳州品茶沿襲宋代鬥茶的遺風。《龍溪縣志》載:“……購武夷茶,以五月至,至則鬥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壯之爐,扇必以琯溪之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