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坦洋工夫紅茶|福建名茶
坦洋工夫 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 --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後因茶類布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 尚存無幾。近年來,經有關部門的努力,坦洋工夫 又有所恢複和發展。
坦洋工夫
主要分布穆陽、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 源于福安境內白雲山麓的坦洋村,相傳清鹹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制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周圍各縣茶葉亦漸雲集坦洋.坦洋工夫 名声也就不胫而走。自光绪六年 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余年,坦洋工夫 每年出口均上萬擔,其中1898年出口3萬余組。坦洋街長一公裏,設茶行達36家,雇工3000余人,産量2萬余擔。收條範圍上至政和縣的新村,下至霞浦縣的赤嶺,方圓數百裏,境跨七、八個縣,成爲福安的主要紅茶産區。運銷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余個國家與地區,每年收外彙茶銀百余萬元。當時民諺雲:“國家大興,茶換黃金,船泊龍鳳橋,白銀用鬥量。”後因抗日戰爭爆發,銷路受阻,生産亦遭嚴重破壞,坦洋工夫 産量銳減。50年代中期,爲了恢複和提高坦洋工夫 紅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紅茶初制廠和福安茶廠,實行機械化制茶,引進並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雲等優良茶樹品種,1960年産量增加到5萬擔,創曆史最高水平。後因茶類布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 尚存無幾。經有關部門的努力,坦洋工夫 又有所恢複和發展,1988年産量達8000余擔。
制作工藝
坦洋工夫 紅茶是福建三大工夫紅茶之首,久已聞名于國內外茶叶市场。其主要品质特点为:外形条索紧细匀直,叶色润泽,净度良好,毫尖金黄,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醇鲜爽,醇甜、有桂圆香气,汤色紅亮,叶亮紅明。“坦洋工夫 ”紅茶的制作過程,將注重保留其傳統“坦洋工夫 ”紅茶的品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经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档次,以适应市场对高档紅茶的需求,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坦洋工夫 ”紅茶的生産工藝主要包括鮮葉采摘、萎凋、揉撚、發酵、幹燥、精制等工序。
1、鮮葉采摘:選擇晴天采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品種以坦洋菜茶爲佳,鮮葉要求芽葉肥壯、不帶魚葉和鱗片無病蟲傷害、無異雜、無損傷,嚴格實行分批、分品種、及時付制,保持鮮葉的新鮮度。
2、萎凋:萎凋室要保持通風良好,槽體內溫度一般控制在30-35℃左右,具體溫度和風量的掌握依據鮮葉含水量而定,一般原則爲“先高後低”;萎凋芾的攤葉厚度一般爲10-15cm,每隔20-30分種翻葉一次,以獲得茶葉萎凋均勻一致。一般萎凋時間4-6小時,萎凋葉葉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