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木正山小種|福建紅茶
正山小種 ,又稱拉普山小種,屬紅茶類,與人工小種合稱爲小種紅茶。18世紀後期,首創于福建省崇安縣(1989崇安撤縣設市,更名爲武夷山市)桐木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的紅茶,亦稱紅茶鼻祖,由福建武夷山深處漢族茶農于明朝中後期機緣之下創制而成。後來在正山小種 的基礎上發展了工夫紅茶。曆史上該茶以星村爲集散地,故又稱星村小種。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入侵,國內外茶葉市場競爭激烈,出現正山茶與外山茶之爭,正山含有正統之意,因此得名。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曆史。茶葉是用松針或松柴熏制而成,有著非常濃烈的香味。因爲熏制的原因,茶葉呈灰黑色,但茶湯爲深琥珀色。正山小種 産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受原産地保護。
名字由來
“正山小種 ”紅茶一词在欧洲最早称 WUYI BOHEA,其中WUYI 是武夷的谐音;在欧洲(英国)它是中国茶的象征,後因貿易繁榮,當地人爲區別其它假冒的小種紅茶(人工小種或煙小種)擾亂市場,故取名爲“正山小種 ”,“正山”指的是桐木及與桐木周邊相同海拔;相同地域;用相同一種傳統工藝制作;品質相同,獨具桂圓湯味的統稱“正山小種 ”,“正山”既指正確正宗的意義,而“小種”是指其茶樹品種爲小葉種,且産地地域及産量受地域的小氣候所限之意;故“正山小種 ”又稱桐木關小種。
曆史溯源
起源
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關,就像一塊保留地,內涵隽永卻又無聲無息。明朝中後期,世界紅茶鼻祖——紅茶就誕生在桐木關。
明初,開國皇帝朱元璋爲發展經濟,減輕民衆負擔,下旨罷造團茶,改貢散茶,一向以團茶龍鳳餅著稱的武夷貢茶,在改制散茶時,因其制作散茶的技術落後,生産出來的散茶品質低劣,走入了有史以來最低谷。從清代周亮工的記載:“前朝不貴閩茶,即貢茶亦只備宮中盞之需。“可以看出當時改制散茶後,武夷茶處境的尴尬。
明朝中後期的某年(1568年),在采茶的季節,有一支軍隊路過于此,晚上駐紮于今天的桐木村,當地茶農未曾見過如此動亂場面,當天已采摘的茶青沒有來得及制作茶葉,第二天已經發酵。爲了挽回損失,茶農以當地馬尾松幹柴進行炭焙烘幹,並通過增加一些特殊工序,以最大程度保證茶葉成份。制成的茶葉運往鎮上銷售,本是無心之作的茶葉,卻受到大量茶客的歡迎與喜愛,接下來訂單逐年增多,需要整個桐木都全力生産此種茶葉,才可勉強滿足市場的需求,也使得桐木遠近聞名。
16世紀末17世紀初(約1604年),正山小種 被遠傳海外,由荷蘭商人帶入歐洲,隨即風靡英國皇室乃至整個歐洲,並掀起流傳至今的“下午茶”風尚。自此正山小種 紅茶在欧洲历史上成为中国紅茶的象征,成爲世界統飲名茶。
正山小種 紅茶最輝煌的年代在清朝中期。據史料記載,嘉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