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茶.綠茶|湖北十大名茶
殺青對仙人掌茶品質起著決定性作用。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葉內的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爲揉撚造形創造條件。隨著水分的蒸發,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消失,從而是茶葉香氣得到改善。除特種茶外,該過程均在殺青機中進行。影響殺青質量的因素有殺青溫度、投葉量、殺青機種類、時間、殺青方式等。它們是一個整體,互相牽連制約。
揉撚
揉撚是仙人掌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于沖泡。同時部分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制仙人掌茶的揉撚工序有冷揉与热揉之分。所谓冷揉,即杀青叶经过摊凉后揉撚;热揉则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而趁热进行的揉撚。嫩叶宜冷揉以保持黄绿明亮之汤色于嫩绿的叶底,老叶宜热揉以利于条索紧结,减少碎末。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大宗仙人掌茶的揉撚作业已实现机械化。
幹燥
幹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幹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式。仙人掌茶的幹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然后再进行炒干。因揉撚后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幹,會在炒幹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茶汁易粘結鍋壁。故此,茶葉先進行烘幹,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
工序改革
在蒸青團茶的生産中,爲了改善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點,逐漸采取蒸後不揉不壓,直接烘幹的做法,將蒸青團茶改造爲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時還出現了對散茶的鑒賞方法和品質要求。這種改革出現在宋代。《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
元代王桢在《農書·卷十·百谷譜》中,對當時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詳細記載“采訖,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揉之,入焙,勻布火,烘令幹,勿使焦”。
由宋至元,餅茶、龍鳳團茶和散茶同時並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廢龍團興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爲盛行。相比于餅茶和團茶,茶葉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夠濃郁的缺點。于是出現了利用幹熱發揮茶葉優良香氣的炒青技術。
炒青仙人掌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言道:“山僧後檐茶數叢……斯須炒成滿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頃余”之句,說明嫩葉經過炒制而滿室生香,有炒制時間不常,這是至今發現的關于炒青仙人掌茶最早的文字記載。
經唐、宋、元代的進一步發展,炒青茶逐漸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趨完善,在《茶錄》、《茶疏》、《茶解》中均有詳細記載。其制法大體爲:高溫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