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名茶:東方美人茶
東方美人茶原稱膨風茶,“膨風”是台灣俚語“吹牛”之意,相傳早期有一茶農因茶園受蟲害侵食。
膨風,是把氣吹進某種囊狀的容器中,使其膨脹起來的意思,正是和老百姓平常說的吹牛皮相似。台灣省在日據時代,日人以統治者的姿態,在生活上極盡享受之能事。高級人士對于養蘭和飲茶,極爲講究,但求東西好,不計價錢高,所以在比賽中的極品烏龍茶,貴到一斤可以換十二包白米(每包白米淨重一百斤,折合新台幣兩萬多元.)當時台灣的民風極爲儉樸,物價又低,聽說有這種嚇人的貴茶葉,民間都不相信,便識之爲膨風茶——“吹牛茶”,意謂實無這種貴茶,不過是嚇唬人而已。有些研究閩南語的人,認爲膨風應爲膨亨(亦作彭亨)。又古人也常以“大腹彭亨”,來形容諸如彌勒佛般的大肚皮。
東方美人亦有福寿茶之稱,傳爲謝東闵先生所命名。
命名傳說
東方美人茶原稱膨風茶(「膨風」是台灣俚語「吹牛」之意),相傳早期有一茶農因茶園受蟲害侵食,不甘損失,乃挑至城中販售,沒想到竟因風味特殊而大受歡迎,回鄉後向鄉人提及此事,竟被指爲吹牛,從此膨風茶之名不胫而走。
一說是台灣光複初期曾任新竹縣北埔鄉長的姜阿新,在日治時期參加茶展,其參展的茶葉被當時的台灣總督府以一擔(100斤)2000日圓高價收購,消息傳回北埔村,被地方人士斥爲“膨風”,後經報紙披露證實,膨風茶之名才傳遍千裏,流傳至今。後又被文人雅士改稱爲椪風茶。
又相傳百年前,英國茶商將膨風茶呈献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由于冲泡后,其外观艳丽,犹如绝色美人漫舞在水晶杯中,品尝后,女王赞不绝口而赐名“東方美人”。
或傳說是1960年左右,膨風茶在英国举办的世界食物博览会上得银牌奖,而献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品尝。女王品尝后,赞不绝口,赐名“東方美人茶”。
又早期膨風茶的毛茶運抵大稻埕茶棧,出口前,需在“番莊館”再經過一道烘焙與揀茶的精制過程,故舊稱爲“番莊烏龍”。
又據說,如在膨風茶的茶湯內加一滴“白蘭地酒”,風味更佳,深受歐美人士喜愛,而被稱爲“香槟烏龍”。
東方美人亦有福寿茶之稱,傳爲謝前副總統東闵先生所命名。
今日的膨風茶主産于新竹苗栗地區,包裝上的名稱各地不同。産于新竹縣北浦鄉,名“膨風茶”或“椪風茶”;产于新竹县峨嵋乡,名“東方美人茶”;産于苗栗縣頭傷鄉、三灣鄉,則沿用舊稱“番莊烏龍”。
據史志記載,柯朝氏曾于嘉慶15年,從武夷山帶回茶種,在台灣試種成功,開創了台灣生産烏龍茶之先河。後來,幾經改良,武夷岩茶在台灣這座神奇而美麗的寶島上,演變成一種美麗而神奇的岩茶。這種茶的湯色明澈、橙紅,美得像醉酒後的貴妃,這種茶的香氣如花蜜、如熟果,香得像純情少女的芳唇,這種茶的滋味醇和、甜润、温柔,英国女皇品饮之后,芳心大悦,赐名为“東方美人”。
東方美人也称香摈乌龙、白毫乌龙,它极为名贵,也极为娇贵,容不得有一丝异味。我们在冲泡之前,必须格外细心地净心净手,温烫茶具。只有這樣才能泡好這種茗茶。東方美人的外形高雅、含蓄、优美,细细观察,有红、黄、白、青、褐等五种颜色,美若墩煌壁画中身穿五彩斑斓羽衣的飞天仙女,所以茶人們也稱爲“五色茶”。
蘇東坡在贊美武夷岩茶时曾赋诗云:“戏做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我们把東方美人导入壶中,称为佳人入宫。
“膨風茶”的正宗名字爲“白毫烏龍”,因茶心有肥厚晶瑩的絨毛而得名,全世界僅台灣新竹縣的峨眉、北埔,與苗栗縣、台北縣坪林等少數地區生産,物以稀爲貴,加上風味獨特,使得膨風茶成爲台灣烏龍茶中的极品;其中峨眉乡特别以“東方美人茶”打出名號,成爲代表特産。
膨風茶的茶葉外觀頗顯美感,葉身呈白綠黃紅褐五色相間,鮮豔可愛。因爲它是半發酵茶葉中發酵度較重的,茶湯水色呈較深的琥珀色,嘗起來濃厚甘醇,並帶有熟果香和蜂蜜芬芳,風味獨特。
如何泡出好喝的膨風茶,各家说法不一,一说泡膨風茶的水溫不能太燙,以攝氏88-93度最爲適宜,浸泡約30-45秒後到出。而茶具方面最好選用透明玻璃杯或白色蓋碗,才能清楚地欣賞茶葉在水中的美姿及琥珀茶色。
膨風茶還可以像紅茶般變化出許多花式喝法,例如在熱茶中加入一兩滴白蘭地,味道便如香槟一般,稱爲香槟烏龍;加入鮮奶,就成了蜂蜜奶茶;亦可冰凉了喝,或加入水果酒调制成鸡尾酒。而入菜的吃法,则以東方美人鸡汤最受欢迎,将茶葉與整雞熬炖2個小時,肉香與茶香充分融合,湯頭香醇甘美。
台灣名茶
東方美人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