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名茶:東方美人茶
群頭戴鬥笠,身上背著茶簍的采茶婦女,細心地摘選受到茶小綠葉蟬(浮塵子)所吸吮過(著蜒)的一心兩葉之嫩芽,在經由經驗豐富技術純熟的制茶師傅精心烘制而成,于是葉身呈白、黃、綠、紅、褐五彩缤紛的東方美人茶于焉誕生了!
經茶小綠葉蟬吸食後産生自然發孝的茶芽,所制成的“東方美人茶”,具有獨特的蜂蜜及熟果香,是一般所稱的“椪風茶”,爲茶中珍品。經小绿叶蝉着蜒后的茶葉呈金黃色,形狀如被火燙一般,精制後的茶葉白毫肥大,茶身白、青、紅、黃、褐五色相間鮮豔如花朵,用放大鏡觀察做好的茶葉,可以看見一層纖細的銀毛閃閃發光,東方美人茶所沖泡出的茶湯,顔色比其他的烏龍茶湯更濃,成明澈鮮麗的琥珀色,恰似東方古典美人的誘人美感。泡一壺東方美人茶,隨著騰騰熱氣散發出天然蜜味與熟果香,茶湯入喉之際,甘潤香醇,飲後口齒留香,徐徐生津,令人回味無窮!
生長采摘
台灣現有新竹縣苗栗縣及台北縣坪林石碇兩大東方美人茶産區,包裝上的名稱各地不同。産于新竹縣北埔鄉,名“膨風茶”或“椪風茶”;産于新竹縣峨嵋鄉,指的還是東方美人茶。茶種方面,新竹及苗栗産區以“青心大有”爲主要生産茶种,坪林石碇则以“青心乌龙”为主,辅以少量的“白毛猴”。 東方美人茶采收期在炎夏六、七月,即端午節前後10天。
東方美人茶最特別的地方在于,茶菁必須讓小綠葉蟬(又稱浮塵子)叮咬吸食,昆蟲的唾液與茶葉酵素混合出特別的香氣,茶的好坏决定于小绿叶蝉的叮咬程度,同时也是東方美人茶的醇厚果香蜜味的来源,也因为要让小绿叶蝉生长良好,東方美人茶在生产过程绝不能使用农药,因此生产较为不易,也更显其珍贵。在制作方面東方美人茶必需經手工采摘一心二叶,再以传统技术精制而成高级乌龙茶。
制茶過程的特點是:炒菁後,需多一道以布包裹,置入竹簍或鐵桶內的靜置回潤或稱回軟的二度發酵程序,再進行揉撚、解塊、烘幹而制成毛茶。
曆史淵源
清朝後期的台灣,茶葉是最大的生産和出口品,也促進了台灣北部的發展,將産業重心從原本的南部移轉到了北部,對後來台灣文化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台灣早有野生茶,根據諸羅縣志(1717年)記載:“台灣中南部地方,海拔八百到五千尺的山地,有野生茶樹,附近居民采其幼芽,簡單加工制造,而作自家飲用。”而根據淡水廳志中記載:“貓螺山産茶,性極寒,蕃不敢飲。”這種野生茶就是所謂的“山茶”,仍可以在台灣中南部山區發現這種野生茶樹,但與台灣農民栽種的茶樹在品種上並無相關。
台灣所栽種的茶樹品種,是距今兩百多年前由福建移民所帶來的,而台灣早期的制茶技術亦是由福建師傅所傳授。台灣所産制的烏龍茶、包種茶等茶類,其産制技術皆來自中國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