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紅:世界茶樹原生地孕育的一朵奇葩|滇紅文化
明顯人工栽培的迹象,即使不是爲人所植也是經過了人工馴化和利用。換句話說,在3200年前的商朝末期,滇西大山中的先民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利用茶樹,采撷茶葉了。
3000多年過去了,香竹菁古茶樹依舊郁郁蔥蔥,枝繁葉茂,每年可采鮮葉400多斤。
香竹菁古茶樹的發現和確認,進一步證實了茶樹原生地在中國雲南的瀾滄江流域。
從上世紀50年代起,鳳慶縣政府曾經先後4次對境內的古茶樹資源進行普查。2005年5月最後一次普查也是最詳細的一次普查,最後統計出鳳慶共有古茶樹群落5.6萬畝,其中野生古茶樹群落3.16萬畝,民國以前栽培的古茶園2.13萬畝。
與曆經滄桑的古茶樹相比,滇紅的曆史則短暫得多。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不久,長江中下遊的傳統茶區相繼淪陷。中茶公司技術員馮紹裘被疏散離開安徽皖南的祁門茶葉改良廠。1938年春,馮紹裘應舊中國中茶公司邀請到漢口參加該公司工作,任技術專員,搞茶葉産銷技術工作,同年8月隨舊中茶公司遷往重慶工作。
紅茶是當時中國重要的出口商品,茶葉貿易是賺取外彙的重要渠道。但戰爭爆發,使傳統安徽、福建等紅茶産區相繼被切斷,中茶公司,必須開辟新的紅茶産區,恢複出口,以購買軍用物資,堅持抗戰。正是在這個背景下。1938年9月馮紹裘受命前往雲南調查茶葉産銷情況。這年10月,馮紹裘從昆明出發,乘汽車沿滇緬公路顛簸了3天到達大理下關。他在下關仔細考察了沱茶,對來自鳳慶的大葉茶非常感興趣。
于是馮紹裘向南又走了10天山路,沿茶馬古道的路線,翻過無量山,在巍山渡過黑惠江到達魯史鎮,跨過瀾滄江最後到達順甯(原鳳慶)。
當時正是秋末冬初的季節。長江南北的茶區都已停止産茶。而此時順甯附近的鳳山上,茶樹成林,一片黃綠,生機盎然。茶樹有一丈多高,芽壯葉肥,白毫濃密,芽葉生長期長,頂芽長達寸許,成熟的葉片大如枇杷葉,嫩葉中含有大量的葉黃素,産量高品質又好。這些鳳慶大葉種茶非常符合馮紹裘的要求。
于是他到風山上采了鮮葉十幾斤,分別制成紅茶、綠茶各一斤多,結果令人振奮。紅茶樣:滿盤金色黃毫,湯色紅濃明亮,葉底紅豔發光(橘紅),香味濃郁,是國內其他省小葉種的紅茶所不具備的。綠茶樣:滿盤銀白毫,湯色黃綠清亮。葉底嫩綠有光,香味鮮濃清爽,也爲中國國內綠茶所稀有。隨後馮紹裘將樣品送到香港茶市,獲得良好反響。
1939年初,舊中國雲南小經濟委員會決定由馮紹裘籌建順甯茶廠。1939年,第一批約500擔雲南紅茶終于試制成功了,成箱16.7噸。茶葉通過香港富華公司轉銷倫敦,深受客戶歡迎。與印度大吉嶺、斯裏蘭卡的烏伐紅茶比香氣更高,味道濃厚。每磅售價高達BOO便士,僅此一批紅茶便可換得近13萬英鎊的外彙。
最開始,馮紹裘將此茶初定名“雲紅”,以對應安徽“祁紅”,湖南紅茶稱“湖紅”。舊中國雲南省茶葉公司方面提議用“滇紅”的雅稱,即借雲南簡稱“滇”,又取著名景點滇池的意境,于是“滇紅”得以最終定名。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原“順甯實驗茶廠”改稱“順甯茶廠”,收歸國有,1954年隨縣名更改爲“風慶茶廠”。此時,茶廠繼續承擔著出口賺取外彙的任務。
1958年,滇紅特級工夫茶被國家定爲外交禮茶,指定由鳳慶茶廠獨家定型定量生産,專供駐外使館使用。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華,期間到訪雲南。雲南省省長贈送給女王兩件禮品,一件爲雲子做的圍棋,另一件就是滇紅金芽茶。1996年鳳慶茶廠改制成爲滇紅集團,成爲股份制企業。
滇紅的生茶遵循了傳統紅茶的生産工藝,包括萎凋、揉撚、發酵、幹燥4道工序。其中最重要的是發酵:先將揉撚過的茶葉解塊打散,鋪入發酵箱,一般不超過20N米厚,置于通風處,上蓋一塊布。春天發酵溫度在20~25攝氏度爲最好,相對濕度控制在65%~70%,發酵時間不低于兩個小時,必須保證茶葉完全發酵。在此過程中産生紅茶的關鍵成分――茶紅素和茶黃素。發酵程度完全由人工根據原料、氣候等條件靈活掌握,當茶葉發出類似于蘋果的香味時,則發酵完成。如果發酵不足,則味道淡薄、湯色渾濁;如果發酵過度,則産生馊酸的味道。
“調飲”是紅茶的一大特點。一方面,由于受外貿影響,西方人習慣加入牛奶;另一方面,紅茶口味具有“中和性”,與其他味道的;中突性小。滇紅除了清飲外,通常可以調入牛奶、蜂蜜、方糖,也可加八核桃、話梅、開心果。
最別具一格的當屬與白蘭地的搭配。選用人頭馬VSOP或軒尼詩VSOP,呈深金黃色或琥珀色,通透如水晶,有清淡的香草味和橡木味。高品質滇紅,最好選高香的金芽茶,散發出標志性的蜜糖香,並伴有甜甜的花果香,色澤橘紅透明。先倒幹邑幾滴入杯打底,再把熱滇紅倒入,高溫激活酒香。茶香、酒香交換融合,大口暢飲則一股熱流直抵體內,中西台壁,感受奇妙。此種搭配是我們在雲南見到的最有想象力的飲法。
滇紅:世界茶樹原生地孕育的一朵奇葩
滇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