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的曆史|中國茶史
的發現階段。其主要特點可概括爲“食肉寢皮”、“茹毛飲血”。早期的原始人尚不知熟食,更談不上烹調,只是依靠采集野果和生食捕獲到的畜肉等果腹謀生。經過漫長蒙昧歲月,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原始人終于懂得了利用自然火和控制火種,並逐步學會了用火熟食。從此人開始了“燔黍捭豚”式的簡單烹調,走上了熟食的道路。進入新石器時代後,人類不僅學會了使用石刀等生産工具,而且學會了燒制較爲成熟的陶器。同時,這一時期的種植業和養殖業也有了圈套的發展。所有這些都爲改善人類的飲食結構,脫離愚昧的原始階段和進入文明社會創造了條件。由此可見,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准備階段。傳說中的神農發現茶的作用的記述出現于東漢年間的《神農本草經》它嘗百草酸鹹,察水土甘苦,一日遭七十次毒害,于是創立醫藥學。爲後來的醫學發展提供了茶史最基礎的理論。
(2)三代時期。
即夏商周時期。這時是中國茶的利用階段。這一時期人類社會進入青銅器時期,糧食作物已是五谷具備了,蔬菜水果更是品類繁多,養殖、捕撈業也頗爲發達。這一時期的飲食有三個突出的成就。其中有學會和掌握了某些調味品的使用和生産。如:曬制海鹽、開采岩鹽等。另外,還常用梅、蜂蜜、豆、醋、花椒等作爲調味品,這樣就使烹調制出的食品更加美味可口,其營養價值也大爲提高了。
總之,在三代時期,飲食不僅僅是爲了維護生命,同時也是一種享受。在此更說明了,我國最先發現茶爲藥用植物,並且注意發揮它在這方面的功用。在商朝以前,視茶爲珍物,用作祭品,延用3000多年,解放前在福建並且閩南各地,祖先忌辰用茶或茶湯爲早敬。至今的春節、早敬:一敬天公、二敬土地公、三敬竈君公、四敬祖公仍離不開茶品。在商朝以後,即在公元1135年的周朝,茶就發展成爲貢品。依據爲:東晉璩的《華陽國志·巴志》對茶事的記錄,在距今3000多年前周武王伐纣,四川的民從用茶葉獻給武王。可見,茶在周朝就已經形成種植,並且作爲飲品。
《詩經》是春秋戰國時的史詩,有許多詩句提到茶,如“誰謂茶苦,其甘如荠”,“米荼薪樗,食我農夫”等。中國最古的辭書〈爾雅〉也涉及苦荼。古籍〈周禮地方篇〉記載當時設有掌管茶事的官員。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距今2200年前文物中,用絲織的畫軸上有仕女獻茶的記錄。茶的发现和利用,并非一开始就懂得泡制饮用,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才在不断改 进的过程中形成的,茶最先的飲用方法是生煮羨飲。然後再步入曬幹(收藏)煮飲。生煮羨飲是茶葉的最先利用。
茶饮是从周朝开始,为什么说从周朝开始呢?如秦汉期间出现的周公旦撰的〈尔雅·释木〉一书中记载:“ 苦茶”。郭璞爲此作注:樹木如桅子,冬生葉,要煮作羨飲。對此,唐代陸羽《茶經》也說到:茶之爲飲,發乎于神農,聞于魯周公。這明確說明茶在周朝已經開始作爲飲品。生煮羨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