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業发展的主在原因|中國茶文化
切。“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茶經》中關于茶的曆史、制茶飲茶的方法、器具,不是从陆羽才有的,而是他把它们总结、提高得更加完备,自此“天下益知飲茶”;他的作用,主要是在“益知”上。怎樣“益知”呢?宋人陳師道在《茶經序》中稱:“上自宮省,下迨邑裏,外及戎夷蠻狄。賓祀複享,預陳于前,山澤以成市,商賈以起家。”也即是說,陸羽及其《茶經》的功德,影響非常深遠,實際觸及了茶業和茶葉文化的各個方面。
三是僧道生活和茶爲教事吸收的影響。唐代茶業的發展,還表現在與唐代佛教、道教興盛的關聯上。我國佛、道二教,自漢朝起,經南北朝的發展,到唐朝,也達到了極其興盛的階段。如武則天時、佛道二教,特別是佛教,就得到很大的發展。其時在長安造的“明堂”,高達294尺。後來又造了一個“天堂”,存放大佛,其建築比明堂還要高大。武則天很迷信,她甚至頒令天下,在全國斷屠、禁漁達七八年之久。
因爲統治者的支持,所以唐朝不僅産生了最富足的寺院經濟,而且也形成了一支人數衆多脫離勞動的僧道隊伍。唐朝憎道不僅成爲茶的主要消費者,也成爲茶道、茶藝的重要倡導者。佛教講輪回轉世、因果報應,主張修行悟性,以求得道成佛。
道教注重醮禱,以求長壽多福,或修煉成仙。所以無論是佛教抑或道教,其枯燥孤寂的修養祈禱活動,都有賴于茶,有茶則舒,因此,茶葉不僅爲衆多僧道所好,也廣泛吸收在寺院生活之中。如杜荀鶴《題德玄上人院》詩:“刳得心來忙處鬧,閑中方寸闊于天。浮生自是無空性,長壽何曾有百年。罷定馨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我雖未似師披衲,此理同師悟了然。”
至于佛教坐禅,茶的功用就更大。如《封氏闻见记》所记,开元时,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许飲茶,由自人怀挟,到处煮飲,相效成俗,不但促进了北方飲茶的普及,也直接推動了我國整個茶業的發展。據統計,在《全唐詩》中,凡提及茶事的诗词,僧道写作或在寺院和僧道一起飲茶的詩詞,竟占到總數的十之近二。
唐朝寺院增道吟誦茶葉的詩詞不僅特別多,而且寺院往往也就是種茶較多、制茶較精的制茶技術中心。如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的序文中說的“清香滑熟”能使人增壽還重的“仙人掌茶”,就是荊州玉泉寺所種和加工制成的。所以,唐朝的專院和增徒道衆,不單是嗜茶的一批茶葉鼓吹者,也是茶藝、茶道的一些實踐家和創造者。
其四,這時的氣候條件,也有利于茶業的發展。據竺可桢先生對五千年來氣候變化的研究,在近五千年,大約經曆過這年幾次冷暖交替過程;
第一溫暖期,爲公元前3000~1000年,約當仰韶文化和河南殷墟時代,這一時期,黃河流域直至山東半島,都有竹類分布,安陽殷墟還有麈和竹鼠、狨、水牛等熱帶、亞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