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茶業述要|中國茶文化
拓跋魏時,洛陽鮮卑貴族雖不尚茶,但並未禁斷南北茶葉貿易。
相反,在宮廷中還專門備有茶葉,隨時用以招待、宴飲南方的降臣和嗜茶的來客。這說明中原自西晉開始流傳飲茶以後,即便東晉、北朝時南北阻隔,北方戰亂頻仍,但是茶葉仍以其不可中辍的魅力和需要,繼續綿延于中原社會。
最後還應一提的,是以歌頌和描寫茶葉內容的茶詩茶賦和地方志中的茶事記載,也漸爲文人所關注和重視。如陸羽《茶经》中所录的王微吟“~--”杂詩,鲍令晖的《香茗赋》,以及《坤元录》、《括地图》、《吴兴记》、《夷陵图经》、《永嘉图经》、《淮阴图经》和《茶陵圖經》等有關茶事記載,即是南北朝時我國茶業較前進步發展的很好例證。那麽,南北朝時茶業和茶葉文化較前究竟有多少進步和發展呢?很難細說,不過,《洛陽伽藍記》中關于北魏中大夫楊元慎戲辱南方降臣陳慶之的“驅鬼詞”,頗可借喻。
《洛陽伽藍記》稱,一天陳慶之得病,求人解治,楊元慎自稱能治,慶之也就聽憑元慎治療了。元慎含一口水往慶之身上一噴,嘴裏念念有辭說:“吳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侬,語則阿傍,菰稗爲飯,茗飲作漿,呷啜蒪羹,唼嗍蟹黃,手把豆蔻,口嚼槟榔,乍至中土,思憶本鄉,急急速去,還爾丹陽。”
慶之聽了這番奚落以後,伏在枕頭上說,“楊君見辱深矣”。這則故事雖然經文人加工,我們對北魏貴族趣笑南方吳人生活習俗那些尖刻言詞的,可以不必去推敲,但對于“茗飲作漿”的吳人的範圍,則倒可以去一究。
這裏提到吳人的地域有二處,一是“住居建康”,另一是“還爾丹陽”,即相當今江蘇南京和鎮江二市及安徽蕪湖和宣州部分的所謂“兩吳”之域。但是,這裏實際並不是只指“西吳”或整個“三吳”的吳地,從“手把豆蔻,口嚼槟榔”的所指來說,其範圍還當包括南越在內的整個三國時“東吳”的地域。這也就是說,在南北朝時,我國飲茶或茶文化的流傳區域,即依中原人的估計,大致也達到包括三國時吳的這樣一個範圍了。
南北朝的茶業述要
中國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