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茶具的演進|茶具演變
茶具可以領略當時飲茶之盛況。
除了陶瓷茶具,宋代的金銀器和漆器制作也很發達,考古發掘爲我們提供了不少銀制茶具以及漆盞托等茶具。
窮奢極侈的宋代飲茶發展到元代已開始走下坡路,因團餅茶的加工成本太高,其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大榨小榨”把茶汁榨盡,也違背了茶葉的自然屬性,所以到了元代,團餅茶開始式微,唐宋時即已出現的散茶開始大行其道。
散茶的真正流行是明代洪武二十四(1391)以後的事,據《野獲編補遺》記載:“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日,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采芽茶以進。”由此“開千古茗飲之宗”,散茶于是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明代的散茶種類繁多,虎丘、羅岕、天池、松蘿、龍井、雁蕩、武夷、大盤、日鑄等都是當時很有影響的茶類,這些散茶不再需要碾羅後沖飲,其烹試之法“亦與前人異,然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陳師道記載了當時蘇、吳一帶的烹茶法:“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數沸蟹眼爲節,如淡金黃色,香味清馥,過此而色赤不佳矣!”即壺泡法;而當時杭州一帶的烹茶法與蘇吳略有不同,“用細茗置茶瓯,以沸湯點之,名爲撮泡。”其實無論是壺泡還是撮泡,較之前代更加簡便,而且還原了茶葉的自然天性。
由于茶葉不再碾末沖泡,前代流行的碾、磨、羅、筅、湯瓶之類的茶具皆廢棄不用,宋代崇尚的黑釉盞也退出了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景德鎮的白瓷。屠隆《考般木余事》中曾說“宣廟時有茶盞,料精式雅質厚難冷,瑩白如玉,可試茶色,最爲要用。蔡君谟取建盞,其色绀黑,似不宜用。”張源在《茶錄》中也說“盞以雪白者爲上,藍白者不損茶色,次之”,因爲明代的茶以“青翠爲勝,濤以藍白爲佳,黃黑純昏,但不入茶”,用雪白的茶盞來襯托青翠的茶葉,可謂盡茶之天趣也。
飲茶方式的一大轉變帶來了茶具的大變革,從此壺、盞搭配的茶具組合一直延續到現代。
茶壺在明代得到很大的發展,在此之前有流、帶把的容器皆稱之爲湯瓶,亦謂偏提,到了明代真正用來泡茶的茶壺才開始出現,壺的使用彌補了盞茶易涼和落塵的不足,也大大簡化了飲茶的程序,受到世人的極力推崇。
雖然有流有柄,但明代用于泡茶的壺與宋代用來點茶的湯瓶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明代的茶壺,流與壺口基本齊平,使茶水可以保持與壺體的高度而不致外溢,壺流也制成S形,不再如宋代強調的“峻而深”。明代茶壺尚小,以小爲貴,因爲“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況茶中真味,不先不後,只有一時,太早則未足,太遲則已過,似見得恰好一瀉而盡,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施于他茶,亦無不可。”
明代的茶具從材質上來講,以瓷器和紫砂爲主。明代景德鎮瓷器在元代的基礎上得到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