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茶具的演進|茶具演變
一步的發展,全國的制瓷中心轉移到景德鎮,燒制的青花、釉裏紅、青花五彩等瓷器在元代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改進,而明代仿宋代定窯、汝窯、官窯、哥窯的瓷器也很成功,特別是永樂朝燒制的白瓷,胎白而致密,釉面光潤,具有“薄如紙,白如玉,聲如韾,明如鏡”的特點,時人稱之爲“填白”,以“填白”釉燒制的茶盞,造型穩重,比例勻停。
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提到“茶盞唯宣窯壇盞爲最。質厚瑩玉,樣式古雅,有等宣窯,印花白瓯,式樣得中,而瑩然如玉,次則嘉窯心內茶字小盞爲美;欲試花色黃白,豈容青花亂之,注酒亦然。惟純白色器皿爲合最上乘品,余皆不及。”這裏提到的壇盞是指道教做法事時用到的供器,其中嘉靖皇帝在金箓醮事時用的壇盞最有代表性,其內底心通常用青花書“茶”字。
明代散茶的冲泡又直接推动了紫砂壺艺的发展。宜兴位于江苏省境内,早在东汉就已生产青瓷,到了明代中晚期,因当地人发现了特殊的紫泥原料(当地人称之为“富贵土”)紫砂器制作由此发展起来。
相传紫砂最早是由金沙寺僧发现的,他因经常与制作陶缸瓮的陶工相处,突发灵感而创作了紫砂壺。据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载,紫砂器制作的真正开创者应是供春,供春是明正德年间的学仕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供春在一旁侍读,聪慧的他向金沙寺僧学习了紫砂制作技法,制成了早期的紫砂壺,供春遗留下来的紫砂作品廖廖,但他却是宜兴紫砂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人。
明代的紫砂名家有董翰、趙良、袁錫、時鵬,其後時大彬成爲一代名手,其制壺“不務研媚而樸雅堅栗,妙不可思。”,因時壺“大爲時人寶惜”,當時就有人仿制時壺。時大彬後還出了不少名家,如李仲芳、徐友泉、陳用卿、陳仲美、沈君用等等,紫砂在明代得到極大的發展。
因紫砂土质细腻,含铁量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用紫砂壺来冲泡散茶,能把茶葉的真香發揮出來,無怪乎文震亨在《長物志》中提到:“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因此紫砂壺一直是明代及以后茶壺的主流。
到了清代,傳統的六大茶類如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已全部形成,茶葉的內銷及外銷都達到曆史上的最高水平,各地茶館林立,民間喝茶更加普遍,茶真正走向世俗化,由此社會對茶具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
清代飲茶習俗與明代無異,因此茶具基本上是明代的延續和發展。清代景德鎮瓷窯在明代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和創新,除了生産傳統的青花、素三彩、釉裏紅、鬥彩等瓷器外,還新創了粉彩、琺琅彩等新品種。特別是乾隆一朝,新創了集各種工藝于一體的陶瓷,並能生産仿木紋釉、仿石紋、仿青銅彩、仿綠松石釉的瓷器,把中國陶瓷工藝推向曆史的新高峰。康、雍、乾三朝皇帝都喜飲茶,曾在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