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炒的普洱茶行業
封閉型,內外的信息交流存在一定落差,容易通過炒作達到高潮。
不過,與索羅斯仗火明搶不同的是,他們使用的武器不是金融産品,而是普洱 茶這一普通消費品,其謀勢更長久,也更爲不動聲色。
早在2000年,國內宏觀經濟雖然有望回升,但仍處于低位。政府制定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雲南省特別重視農業的發展,因此發展普洱 經濟可以借地方政府的支持而更加冠冕堂皇。
之所以相中普洱 茶,除了普洱 茶是雲南省重要的經濟支柱産業外,更主要的是普洱 猶如股市上的優質藍籌股,凝結著衆多不可或缺的特性。
首先就是資源具有壟斷性和珍稀性。
普洱 茶的生長條件獨特,需要充足的陽光,溫暖多雨的氣候,年平均氣溫不低于0℃。而符合該條件的地區僅存于瀾滄江兩岸的丘陵地帶,其中以臨滄、思茅(後改名爲普洱 )、西雙版納3個州市最爲集中。
並且,普洱 中的名品當屬“古樹茶”、“老樹茶”,其茶氣十足,味厚醇和,深受市場追捧。但是,這些茶樹都是成長幾十年的珍稀品種,一棵樹的産茶量也就區區幾斤,這更加劇了資源的稀缺性。
從普洱 茶的制作工藝來看,普洱 熟茶需要經過一段相當長時間貯放,味質穩淨後才上市銷售,貯放時間越長越好。一般需要2~3年,幹倉陳放5~8年的熟茶譽爲上品。由于這種特性,也養成了普洱 愛好者愛收藏普洱 茶的傳統,非常類似茅台陳釀等隨時間增值的藍籌概念。
其次,普洱 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清朝曾入選爲貢茶,並且茶馬古道的傳說曆史悠久,有足夠挖掘的亮點可以炒作。
更重要的一點,普洱 茶的價格之低廉是“藏在深山人未知”。2004年,1公斤鐵觀音、烏龍茶的價格,可以買10公斤以上的普洱 茶。除了圈子裏的人知道含金量外,生産商由于相對分散和閉塞,對其價值認識也不足;而終端消費者更是一無所知,只要挖掘出含金量,自然容易吸引到大量的跟風者。
事實上,曆史上普洱 茶有兩次炒作風波,第一次是1950年後的香港,第二次是1995年後的台灣,都曾掀起了普洱 熱並將茶價炒到了高潮。
1999年台灣的普洱 茶市場崩盤後,港台的茶人(實際是莊家或炒手)就開始把眼光投向大陸普洱 茶的産地雲南。而大陸當時由于消息閉塞,沒有把普洱 茶當名貴的品種,老茶的原持有人不但分散,信息少,還都擔心這一片片冷冷的老茶壞在手裏。
面對這片未被開墾的內地市場,炒作者焉能不出重拳?
2、布局港台大炒家相中這一塊風水寶地後,制定了周密的操作計劃。爲了順利囤積普洱 茶、拉擡價格、安全出貨,組織內部做了嚴密的分工,還雇傭了整整一個股票操盤手團隊來當顧問。這些在後來的普洱 茶坐莊操作過程中可以看出端倪。
(1)吸籌:“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