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炒的普洱茶行業
,最初兩年每公斤的收購價甚至不超過10元,而收茶人的費用則按每片茶餅1元的價錢給付。雲南一些邊遠村寨普洱 老茶的收購價更是便宜得驚人。
三年左右,雲南大部分的陳年老茶便被收購殆盡。到2006年普洱 茶大熱期,真正具有收藏價值的原産地普洱 陳茶大部分已經進入各大莊家的倉庫,每個莊家都至少擁有數百噸存貨。
這樣一來,具有收藏價值的老茶基本被莊家控制,保守估計占了七成。
(2)壟斷:控制上遊産業鏈雖說普洱 茶資源稀缺,但是畢竟屬于可再生資源,因此對上遊生産廠家一定要牢牢控制。所以在掃貨同時,港台、廣東商人還開始陸續介入了雲南茶廠的並購重組。
其中,雲南省四大老牌普洱 茶生産企業之一的雲南普洱 茶(集團)有限公司在2004年秋天改制時,被香港長泰集團以2100萬元人民幣收購。
與此相仿,衆多改制後的大茶廠,其股東結構中或多或少都有港台資本的影子。2004年底,有60多年曆史早已資不抵債的勐海茶廠被博聞集團整體兼並,這又是國內的投資集團介入普洱 茶生産的典型。
除了控制茶廠外還要控制茶山(茶園)。在雲南出名的茶區,每一座山都有人炒。易武茶山主要是台灣人在收,景邁茶山主要是日本人。
類比股市,很明顯屬于上市公司和莊家攜手操縱的類型。這樣的莊,志在長遠。
(3)輿論造勢由于普洱 茶不是生活必需品。並且亮點還不爲人所知,所以輿論造勢成爲關鍵的一個環節。這也是大炒家的主要著力點。
從2005年開始,港台炒家就重金投入媒體,進行輿論造勢。據說其中一個大炒家集團在普洱 茶概念的推廣上耗資2億元。很多股東一開始都有意見,後來一盤算大家都認爲很值。
炒作采用的手法多種多樣。能喝的古董、減肥、養生、慈善義拍、奧運等,但凡能沾上邊的都大手筆投入。開始是馬幫聲勢浩大進京再現“茶馬古道韻味”、40多人120匹馬,一路義賣大半年從雲南直到北京,在老舍茶馆举办“盛世福剃愴帮普洱 ”新聞發布會和現場拍賣。沿途建希望小學等,讓普洱 出盡了風頭。後來,100克“宮廷普洱 茶”在廣東拍賣出16萬元的天價。此後,各色馬幫行動與“高潮叠起”的普洱 茶拍賣層出不窮。
到今年初,更有一支龐大的恭迎隊伍進京迎接一塊百年宮廷普洱 榮歸普洱 故裏。
這塊百年普洱 被譽爲“茶祖”,享受了明星般的待遇。恭迎隊伍穿越九省市,所到之處皆有人“朝拜”。等到了當時的思茅市,其隆重更是登峰造極,彩旗飄揚、警車開道、直升機護空,禮炮相迎,一時萬人空巷。
更爲重要的是,炒家充分領悟了文化的含義,因爲普洱 茶如果不賦予文化的內容。炒作的效果會打折扣。所以港台茶人(也許是幕後的莊)以茶學大師、文化人的面孔出現,四處宣講茶文化,出版刊物,建立古色古香的茶學網站、研究所等,充分借鑒了在香港台灣的炒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