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炒的普洱茶行業
著——《普洱 茶》。他也是1999年第一批就到大陸收老茶的人。
鑒于老茶稀少這個事實,2005年,鄧時海與台灣的另一茶人耿向新合作,推出了《普洱 茶續》,倡導“喝熟茶、品老茶、藏新茶”的普洱 教條,這樣也就從理論上奠定了炒作基礎——普洱 已經脫離消費品,更多地融入了金融産品投資保值的特色。
王曼源,香港榮源茶行貿易公司董事長、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他的公司是普洱 茶在香港出口的集散中心。他曾提供資料與黃健亮合作,在台灣編輯出版《普洱 茶譜》一書,用茶文化帶動茶産業。
(4)政府公關這是非常本土化的一筆。
港台商人與大陸打交道多年,深知這塊土地的秉性,要想做大事,不借助政府的力量是很難成功的。所以,政府公關成爲普洱 炒家最爲慎重的工作重心。
在學術方面,港台茶商贊助研究機構挖掘普洱 的保健機理。其中,中國農科院茶葉所、雲南農科院茶葉所和雲南農大等科研單位,都圍繞普洱 茶的品質形成機理和保健功能出版了大量研究論文。而這僅僅是影響政府工作方向的前期鋪墊。
對于政府公關,港台茶商是摸准了地方的軟肋。
由于雲南地處偏遠,工業基礎薄弱,發展經濟需要新的支撐點,港台炒家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極力遊說政府對投資普洱 立項。另一方面,以境外資本投資爲由進入當地布局普洱 資源。這樣做的目的是一舉數得,除了可以低成本壟斷上遊資源,更可以以外資之名獲取當地政府的超常規支持。同時,由于政府對于投資中出現的泡沫容忍度較大,這樣也具備了炒作的政治環境。
從1993年開始,思茅市每兩年舉辦一次普洱 節,至今已有八屆。當地也將普洱 茶産業先後由“重要産業”提升至“支柱産業”,後又提拔至“第一支柱産業”的高度。
2005年,在雲南省茶葉工作會議上,雲南省提出要將“雲茶”進一步做大、做優、做強,使之成爲雲南繼“雲煙”、“雲花”、“雲藥”之後的又一知名品牌。這一戰略實現的標志當屬2007年4月8日思茅市改名爲普洱 市。
3、炒作拉擡一切的布局都爲了炒作獲利。
爲了能拉擡價格,普洱 茶商的運作手段花樣繁多,令人不得不服。
從2005年至2007年5月,炒家通過各種手段推漲普洱 茶的市場行情。茶市開談必有普洱 茶,茶商們碰面談及較多的不是茶品,而是:“你存了多少貨?”“今天又漲了多少?”
一位溫州搞建材的人這樣形容飛漲的普洱 行情:“1.2萬元一件時,朋友勸我投資。我沒敢,畢竟對普洱 茶一竅不通,不知水深水淺,怎可盲目跟進?!”
誰知道幾天時間漲至1.6萬元,眼看著沖破1.8萬元、2萬元,讓他感覺白白錯過了抓住財富盛筵的機會。
在拉擡中,股票操盤手的市場操作功不可沒,從具體細節不難發現操作股市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