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炒的普洱茶行業
著——《普洱 茶》。他也是1999年第一批就到大陸收老茶的人。
鑒于老茶稀少這個事實,2005年,鄧時海與台灣的另一茶人耿向新合作,推出了《普洱 茶續》,倡導“喝熟茶、品老茶、藏新茶”的普洱 教條,這樣也就從理論上奠定了炒作基礎——普洱 已經脫離消費品,更多地融入了金融産品投資保值的特色。
王曼源,香港榮源茶行貿易公司董事長、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他的公司是普洱 茶在香港出口的集散中心。他曾提供資料與黃健亮合作,在台灣編輯出版《普洱 茶譜》一書,用茶文化帶動茶産業。
(4)政府公關這是非常本土化的一筆。
港台商人與大陸打交道多年,深知這塊土地的秉性,要想做大事,不借助政府的力量是很難成功的。所以,政府公關成爲普洱 炒家最爲慎重的工作重心。
在學術方面,港台茶商贊助研究機構挖掘普洱 的保健機理。其中,中國農科院茶葉所、雲南農科院茶葉所和雲南農大等科研單位,都圍繞普洱 茶的品質形成機理和保健功能出版了大量研究論文。而這僅僅是影響政府工作方向的前期鋪墊。
對于政府公關,港台茶商是摸准了地方的軟肋。
由于雲南地處偏遠,工業基礎薄弱,發展經濟需要新的支撐點,港台炒家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極力遊說政府對投資普洱 立項。另一方面,以境外資本投資爲由進入當地布局普洱 資源。這樣做的目的是一舉數得,除了可以低成本壟斷上遊資源,更可以以外資之名獲取當地政府的超常規支持。同時,由于政府對于投資中出現的泡沫容忍度較大,這樣也具備了炒作的政治環境。
從1993年開始,思茅市每兩年舉辦一次普洱 節,至今已有八屆。當地也將普洱 茶産業先後由“重要産業”提升至“支柱産業”,後又提拔至“第一支柱産業”的高度。
2005年,在雲南省茶葉工作會議上,雲南省提出要將“雲茶”進一步做大、做優、做強,使之成爲雲南繼“雲煙”、“雲花”、“雲藥”之後的又一知名品牌。這一戰略實現的標志當屬2007年4月8日思茅市改名爲普洱 市。
3、炒作拉擡一切的布局都爲了炒作獲利。
爲了能拉擡價格,普洱 茶商的運作手段花樣繁多,令人不得不服。
從2005年至2007年5月,炒家通過各種手段推漲普洱 茶的市場行情。茶市開談必有普洱 茶,茶商們碰面談及較多的不是茶品,而是:“你存了多少貨?”“今天又漲了多少?”
一位溫州搞建材的人這樣形容飛漲的普洱 行情:“1.2萬元一件時,朋友勸我投資。我沒敢,畢竟對普洱 茶一竅不通,不知水深水淺,怎可盲目跟進?!”
誰知道幾天時間漲至1.6萬元,眼看著沖破1.8萬元、2萬元,讓他感覺白白錯過了抓住財富盛筵的機會。
在拉擡中,股票操盤手的市場操作功不可沒,從具體細節不難發現操作股市的痕迹:
(1)龍頭股帶動板塊內其他股票上揚如果說占普洱 茶産量70%的名廠(勐海、中茶、下關等)就是普洱 茶的龍頭板塊的話,那麽“大益7542"就是這個板塊中的龍頭股,龍頭股大漲自然財源滾滾。
本來普洱 就有越陳越香的概念,老茶對新茶是“十年十倍”,所以港台炒手先從囤積陳年老茶開始,帶動了新茶的價格上漲。同樣的手法也用在了一家茶廠的不同品種中,量少的高端品種先把價格拉高,然後量大的中低端品種慢慢出貨。比如高端“大益7532"紀念版帶動量大的“大益7542”價格上漲。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在普洱 炒作的高峰期。到雲南旅遊的遊客幾乎每人都會買回幾餅價值不菲的所謂“老樹茶”,不知道雲南應該有多少高産的老茶樹?這與當年一只鼈生産出成千上萬瓶“中華鼈精”何其相似!
(2)對敲拉高這裏面的手法更是繁多。
首先是拍賣。
2004年春節,魯迅和許廣平珍藏的3克清宮普洱 茶拍出1.2萬元,相當于每克4000元。
2005廣州茶博會上。德利茶業僅50克重的陳年舊普洱 ,被香港客人鍾先生以13.8萬元拍得;勐海興海茶廠的普洱 斑章熟餅,則以8.8萬元被買家競得。
2005年,“馬幫茶道·瑞貢京城”老舍茶館,姜昆主持拍賣,張國立先生捐獻出來的一桶茶(7餅),以160萬元的價格成交。
2006年9月,昆明首屆中國普洱 茶國際博覽交易會上,瀾滄古茶有限公司的雙綠牌宮廷散茶100克茶葉以22萬元被成功拍賣。
2007年5月,深圳茶博會上,臨滄鳳慶茶廠的一饼499克的名贵普洱 茶——“錦繡茶祖”,以40萬元高價被拍走,每克800多元,創下新茶拍賣最高紀錄。
這裏面的貓膩很多。
如果是廠家的貨已經供不應求,請多家經銷商來參加拍賣,拍出高價,兩相情願,這個自不必說。但是很多拍賣都是安排好的,邀請了一幫托兒,事先做好了局,然後起拍。
這些托兒在台下此起彼伏拍得不亦樂乎,其實目的就是制造一種氣氛,制造價格幻想,制造稀缺概念,拍出天價後就打開了其他普洱 茶的上漲空間。如果真有參與競拍的其他人,好,茶就是你的了,更是魚與熊掌兼得。
其次是自買自賣。
無論在股市還是普洱 茶市,多數的人都是因爲價格快速上漲才跟進的。炒家先在市場上賣出20%。再通過親信以高價回收,制造漲價與缺貨的假象,循環數次,通過控制發貨節奏與數量,茶價在最終流向終端市場的環節中一輪輪被擡升。
這樣必然吸引更多的散戶追加資金跟進。當茶價到了莊家所認爲的高點時,散戶以及吸引的資金也到了一個龐大的支撐面,莊家有節奏的“抛盤”開始。
等到達到理想價位散戶大批接手時,價格已經翻了幾倍了,各級的莊家都有這類的動作。等莊家把所有貨抛空,三級市場的價格還在漲。散戶一跟進就發現無人接盤了。
還有縮量拉升。
首先是港台炒家手中囤積了多數的老茶,包括2000年前後收購的和從港台回流的。接著經銷商看到拍賣後價格暴漲,也開始囤積各類老茶新茶。
大炒家控制了上遊。茶廠和經銷商簽訂一筆合同,但第一次只給20%的貨。等到價格達到理想價位後才全部供貨,這樣人爲制造市場的饑餓感。當將整個市場的胃口吊起來的時候,新茶老茶一古腦全傾銷出去。
這幾乎就是股市拉擡的現實翻版。
有了價格的支撐,加上“儲藏增值”概念以及文化的包裝,普洱 茶一下子“烏雞變鳳凰”,成了身份、文化甚至宗教的象征。一位溫州茶商這樣描述普洱 茶熱:“珠海一個老板特意請我去喝茶,開口就是這款普洱 茶市值兩萬元一件,洋洋得意。我一喝,告訴他這茶一般,只值九千。他立即扔了,問我最貴的茶多少。他認爲,最貴的普洱 茶才能顯示出自己的身份。”
正是如此,大量連“生茶與熟茶”、“曬青與炒青”都分不清,甚至受誤導認爲“黴味就是陳味”的散戶在今年初湧進普洱 茶市。白領以飲普洱 茶展示自己的時髦,並不懂茶的文化人以飲普洱 茶體現自己的內涵,商人送禮以送普洱 茶为档次,甚至机关内的司机也要学着手端一把紫砂壺品普洱 茶色、聞普洱 香,整個市場都爲之瘋狂。
炒到了後期,成品普洱 已經供不應求,就開始炒“期茶”。新茶未上市,炒家就開始炒作訂單,白條代替實物,操盤方式依舊。在那個時期,拿到茶就意味著拿到了暴富的機會,誰去細心考慮能否賣出去?
4、出貨:有條不紊出貨是獲取暴利最爲關鍵的環節,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環節。如果控制不當,不僅前面的投入全泡湯。更糟糕的是真金白銀換回來的是一大堆吃不完的普洱 茶,這就真爲了雲南地方經濟作貢獻了。
所以,這是港台炒家控制最爲嚴密的一環節。
(1)有組織出貨控制市場供給,嚴格地按照比例和規定順序出貨。
其實在大炒家們密謀炒作之初,就有了一個初步的框架界定,按照各自實力、資源的多少劃分座次,設計出貨順序。誰什麽時候出、出多少、以什麽價格出,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
(2)經銷商嚴格分級對經銷商,也通過分級和買斷代理權的方式實現嚴密控制。
如大益茶廠通過與經銷商簽訂合同,以每家交納保證金來控制第一級經銷商。第一級經銷商2007年(年初爲全國46家)保證金爲3000萬元,這樣才能以出廠價拿到貨;二級經銷商每家2000萬元,三級1000萬元。
一級發展二級,二級代理開始發展三級代理。三級代理又發展散戶。保證金一交,未來市場上普洱 茶滯銷和價格下跌的風險就一級一級由廠家傳遞給了小經銷商和散戶。
(3)經銷商也必須遵守發貨的秩序。否則會有嚴厲的懲罰。
由于大宗商品出貨量太大會嚴重拖低市場價格,而且要是有個別老鼠倉那就麻煩大了,所以在行內幾乎采取的是黑社會般的控制秩序。
據傳,一旦發現老鼠會,滅鼠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顆子彈。這樣一來誰也不敢做老鼠,而且沒有必要做老鼠。于是在嚴格的監督下,出貨順序有條不紊,而且大炒家繼續推高普洱 茶價格。
(4)放量甩貨,詐取最大利潤制造好稀缺概念之後,在嚴密的安排下,大量的普洱 茶以非常“稀缺”的姿態靜悄悄流入市場,其中“中茶”在今年突然向市場增量2萬噸普洱 茶。“相當于增加了四個大益茶廠。”茶市經銷商心有余悸地說。
事實上,昆明茶廠自1996年停産至2006年開工,十年間“中茶”都未生産過普洱 茶。2006年3月,中國土産畜産雲南茶葉進出口公司重新獲得了“中茶”商標使用權,此時原先旗下的下關、勐海茶廠早已剝離改制,只剩昆明茶廠一家,且年産量據說不足2000噸。
這樣的情況下,“中茶”開始以每公斤50元授權其他廠家使用“中茶”商標,並將批號分字頭賣斷。“珍稀普洱 ”的供給量暴增!“大量貼牌導致質量混亂,價格暴跌,引起炒家恐慌、抛售,又將‘大益’、‘下關’等在高位運行的品牌拉下水。”其中“大益7542"在2007年5月20日由1.6萬元/件跳水到1.1萬元/件,標志主力已經出了大部分的貨,開始尾盤甩貨。
而港台大炒家的老茶餅藏量是另一個考核指標。據“炒茶人”描述,他們已經提前幾個月出了大部分貨。中炒家(一級和雲南二級經銷商)大約晚一到兩個月出完,並且雲南的經銷商沒有一個被套。
這個可以從拍賣市場看出端倪。
文/帶劍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