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炒的普洱茶行業
茶。
大炒家控制了上遊。茶廠和經銷商簽訂一筆合同,但第一次只給20%的貨。等到價格達到理想價位後才全部供貨,這樣人爲制造市場的饑餓感。當將整個市場的胃口吊起來的時候,新茶老茶一古腦全傾銷出去。
這幾乎就是股市拉擡的現實翻版。
有了價格的支撐,加上“儲藏增值”概念以及文化的包裝,普洱 茶一下子“烏雞變鳳凰”,成了身份、文化甚至宗教的象征。一位溫州茶商這樣描述普洱 茶熱:“珠海一個老板特意請我去喝茶,開口就是這款普洱 茶市值兩萬元一件,洋洋得意。我一喝,告訴他這茶一般,只值九千。他立即扔了,問我最貴的茶多少。他認爲,最貴的普洱 茶才能顯示出自己的身份。”
正是如此,大量連“生茶與熟茶”、“曬青與炒青”都分不清,甚至受誤導認爲“黴味就是陳味”的散戶在今年初湧進普洱 茶市。白領以飲普洱 茶展示自己的時髦,並不懂茶的文化人以飲普洱 茶體現自己的內涵,商人送禮以送普洱 茶为档次,甚至机关内的司机也要学着手端一把紫砂壺品普洱 茶色、聞普洱 香,整個市場都爲之瘋狂。
炒到了後期,成品普洱 已經供不應求,就開始炒“期茶”。新茶未上市,炒家就開始炒作訂單,白條代替實物,操盤方式依舊。在那個時期,拿到茶就意味著拿到了暴富的機會,誰去細心考慮能否賣出去?
4、出貨:有條不紊出貨是獲取暴利最爲關鍵的環節,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環節。如果控制不當,不僅前面的投入全泡湯。更糟糕的是真金白銀換回來的是一大堆吃不完的普洱 茶,這就真爲了雲南地方經濟作貢獻了。
所以,這是港台炒家控制最爲嚴密的一環節。
(1)有組織出貨控制市場供給,嚴格地按照比例和規定順序出貨。
其實在大炒家們密謀炒作之初,就有了一個初步的框架界定,按照各自實力、資源的多少劃分座次,設計出貨順序。誰什麽時候出、出多少、以什麽價格出,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
(2)經銷商嚴格分級對經銷商,也通過分級和買斷代理權的方式實現嚴密控制。
如大益茶廠通過與經銷商簽訂合同,以每家交納保證金來控制第一級經銷商。第一級經銷商2007年(年初爲全國46家)保證金爲3000萬元,這樣才能以出廠價拿到貨;二級經銷商每家2000萬元,三級1000萬元。
一級發展二級,二級代理開始發展三級代理。三級代理又發展散戶。保證金一交,未來市場上普洱 茶滯銷和價格下跌的風險就一級一級由廠家傳遞給了小經銷商和散戶。
(3)經銷商也必須遵守發貨的秩序。否則會有嚴厲的懲罰。
由于大宗商品出貨量太大會嚴重拖低市場價格,而且要是有個別老鼠倉那就麻煩大了,所以在行內幾乎采取的是黑社會般的控制秩序。
據傳,一旦發現老鼠會,滅鼠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顆子彈。這樣一來誰也不敢做老鼠,而且沒有必要做老鼠。于是在嚴格的監督下,出貨順序有條不紊,而且大炒家繼續推高普洱 茶價格。
(4)放量甩貨,詐取最大利潤制造好稀缺概念之後,在嚴密的安排下,大量的普洱 茶以非常“稀缺”的姿態靜悄悄流入市場,其中“中茶”在今年突然向市場增量2萬噸普洱 茶。“相當于增加了四個大益茶廠。”茶市經銷商心有余悸地說。
事實上,昆明茶廠自1996年停産至2006年開工,十年間“中茶”都未生産過普洱 茶。2006年3月,中國土産畜産雲南茶葉進出口公司重新獲得了“中茶”商標使用權,此時原先旗下的下關、勐海茶廠早已剝離改制,只剩昆明茶廠一家,且年産量據說不足2000噸。
這樣的情況下,“中茶”開始以每公斤50元授權其他廠家使用“中茶”商標,並將批號分字頭賣斷。“珍稀普洱 ”的供給量暴增!“大量貼牌導致質量混亂,價格暴跌,引起炒家恐慌、抛售,又將‘大益’、‘下關’等在高位運行的品牌拉下水。”其中“大益7542"在2007年5月20日由1.6萬元/件跳水到1.1萬元/件,標志主力已經出了大部分的貨,開始尾盤甩貨。
而港台大炒家的老茶餅藏量是另一個考核指標。據“炒茶人”描述,他們已經提前幾個月出了大部分貨。中炒家(一級和雲南二級經銷商)大約晚一到兩個月出完,並且雲南的經銷商沒有一個被套。
這個可以從拍賣市場看出端倪。
文/帶劍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