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炒的普洱茶行業
封閉型,內外的信息交流存在一定落差,容易通過炒作達到高潮。
不過,與索羅斯仗火明搶不同的是,他們使用的武器不是金融産品,而是普洱 茶這一普通消費品,其謀勢更長久,也更爲不動聲色。
早在2000年,國內宏觀經濟雖然有望回升,但仍處于低位。政府制定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雲南省特別重視農業的發展,因此發展普洱 經濟可以借地方政府的支持而更加冠冕堂皇。
之所以相中普洱 茶,除了普洱 茶是雲南省重要的經濟支柱産業外,更主要的是普洱 猶如股市上的優質藍籌股,凝結著衆多不可或缺的特性。
首先就是資源具有壟斷性和珍稀性。
普洱 茶的生長條件獨特,需要充足的陽光,溫暖多雨的氣候,年平均氣溫不低于0℃。而符合該條件的地區僅存于瀾滄江兩岸的丘陵地帶,其中以臨滄、思茅(後改名爲普洱 )、西雙版納3個州市最爲集中。
並且,普洱 中的名品當屬“古樹茶”、“老樹茶”,其茶氣十足,味厚醇和,深受市場追捧。但是,這些茶樹都是成長幾十年的珍稀品種,一棵樹的産茶量也就區區幾斤,這更加劇了資源的稀缺性。
從普洱 茶的制作工藝來看,普洱 熟茶需要經過一段相當長時間貯放,味質穩淨後才上市銷售,貯放時間越長越好。一般需要2~3年,幹倉陳放5~8年的熟茶譽爲上品。由于這種特性,也養成了普洱 愛好者愛收藏普洱 茶的傳統,非常類似茅台陳釀等隨時間增值的藍籌概念。
其次,普洱 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清朝曾入選爲貢茶,並且茶馬古道的傳說曆史悠久,有足夠挖掘的亮點可以炒作。
更重要的一點,普洱 茶的價格之低廉是“藏在深山人未知”。2004年,1公斤鐵觀音、烏龍茶的價格,可以買10公斤以上的普洱 茶。除了圈子裏的人知道含金量外,生産商由于相對分散和閉塞,對其價值認識也不足;而終端消費者更是一無所知,只要挖掘出含金量,自然容易吸引到大量的跟風者。
事實上,曆史上普洱 茶有兩次炒作風波,第一次是1950年後的香港,第二次是1995年後的台灣,都曾掀起了普洱 熱並將茶價炒到了高潮。
1999年台灣的普洱 茶市場崩盤後,港台的茶人(實際是莊家或炒手)就開始把眼光投向大陸普洱 茶的産地雲南。而大陸當時由于消息閉塞,沒有把普洱 茶當名貴的品種,老茶的原持有人不但分散,信息少,還都擔心這一片片冷冷的老茶壞在手裏。
面對這片未被開墾的內地市場,炒作者焉能不出重拳?
2、布局港台大炒家相中這一塊風水寶地後,制定了周密的操作計劃。爲了順利囤積普洱 茶、拉擡價格、安全出貨,組織內部做了嚴密的分工,還雇傭了整整一個股票操盤手團隊來當顧問。這些在後來的普洱 茶坐莊操作過程中可以看出端倪。
(1)吸籌:“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
2000年前後,進入大陸的港台茶商雇傭了大批收茶人前往雲南各城市的茶廠、茶莊、供銷社、甚至邊遠村寨收購老茶。
由于當時國內的普洱 茶並未普及,收購成本非常低。而且由于是大量掃貨,最初兩年每公斤的收購價甚至不超過10元,而收茶人的費用則按每片茶餅1元的價錢給付。雲南一些邊遠村寨普洱 老茶的收購價更是便宜得驚人。
三年左右,雲南大部分的陳年老茶便被收購殆盡。到2006年普洱 茶大熱期,真正具有收藏價值的原産地普洱 陳茶大部分已經進入各大莊家的倉庫,每個莊家都至少擁有數百噸存貨。
這樣一來,具有收藏價值的老茶基本被莊家控制,保守估計占了七成。
(2)壟斷:控制上遊産業鏈雖說普洱 茶資源稀缺,但是畢竟屬于可再生資源,因此對上遊生産廠家一定要牢牢控制。所以在掃貨同時,港台、廣東商人還開始陸續介入了雲南茶廠的並購重組。
其中,雲南省四大老牌普洱 茶生産企業之一的雲南普洱 茶(集團)有限公司在2004年秋天改制時,被香港長泰集團以2100萬元人民幣收購。
與此相仿,衆多改制後的大茶廠,其股東結構中或多或少都有港台資本的影子。2004年底,有60多年曆史早已資不抵債的勐海茶廠被博聞集團整體兼並,這又是國內的投資集團介入普洱 茶生産的典型。
除了控制茶廠外還要控制茶山(茶園)。在雲南出名的茶區,每一座山都有人炒。易武茶山主要是台灣人在收,景邁茶山主要是日本人。
類比股市,很明顯屬于上市公司和莊家攜手操縱的類型。這樣的莊,志在長遠。
(3)輿論造勢由于普洱 茶不是生活必需品。並且亮點還不爲人所知,所以輿論造勢成爲關鍵的一個環節。這也是大炒家的主要著力點。
從2005年开始,港台炒家就重金投入媒体,进行舆论造势。据说其中一个大炒家集团在普洱 茶概念的推廣上耗資2億元。很多股東一開始都有意見,後來一盤算大家都認爲很值。
炒作采用的手法多種多樣。能喝的古董、減肥、養生、慈善義拍、奧運等,但凡能沾上邊的都大手筆投入。開始是馬幫聲勢浩大進京再現“茶马古道韵味”、40多人120匹马,一路义卖大半年從云南直到北京,在老舍茶馆举办“盛世福剃愴帮普洱 ”新聞發布會和現場拍賣。沿途建希望小學等,讓普洱 出盡了風頭。後來,100克“宮廷普洱 茶”在廣東拍賣出16萬元的天價。此後,各色馬幫行動與“高潮叠起”的普洱 茶拍賣層出不窮。
到今年初,更有一支龐大的恭迎隊伍進京迎接一塊百年宮廷普洱 榮歸普洱 故裏。
這塊百年普洱 被譽爲“茶祖”,享受了明星般的待遇。恭迎隊伍穿越九省市,所到之處皆有人“朝拜”。等到了當時的思茅市,其隆重更是登峰造極,彩旗飄揚、警車開道、直升機護空,禮炮相迎,一時萬人空巷。
更爲重要的是,炒家充分領悟了文化的含義,因爲普洱 茶如果不賦予文化的內容。炒作的效果會打折扣。所以港台茶人(也許是幕後的莊)以茶學大師、文化人的面孔出現,四處宣講茶文化,出版刊物,建立古色古香的茶學網站、研究所等,充分借鑒了在香港台灣的炒作手法。
鄧時海,台灣師大教授,台灣普洱 茶協會創始人。1995年出版了後來被公認的普洱 茶巨著——《普洱 茶》。他也是1999年第一批就到大陸收老茶的人。
鑒于老茶稀少這個事實,2005年,鄧時海與台灣的另一茶人耿向新合作,推出了《普洱 茶續》,倡導“喝熟茶、品老茶、藏新茶”的普洱 教条,这样也就從理论上奠定了炒作基础——普洱 已經脫離消費品,更多地融入了金融産品投資保值的特色。
王曼源,香港榮源茶行貿易公司董事長、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他的公司是普洱 茶在香港出口的集散中心。他曾提供資料與黃健亮合作,在台灣編輯出版《普洱 茶譜》一書,用茶文化帶動茶産業。
(4)政府公關這是非常本土化的一筆。
港台商人與大陸打交道多年,深知這塊土地的秉性,要想做大事,不借助政府的力量是很難成功的。所以,政府公關成爲普洱 炒家最爲慎重的工作重心。
在學術方面,港台茶商贊助研究機構挖掘普洱 的保健機理。其中,中國農科院茶葉所、雲南農科院茶葉所和雲南農大等科研單位,都圍繞普洱 茶的品質形成機理和保健功能出版了大量研究論文。而這僅僅是影響政府工作方向的前期鋪墊。
對于政府公關,港台茶商是摸准了地方的軟肋。
由于雲南地處偏遠,工業基礎薄弱,發展經濟需要新的支撐點,港台炒家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極力遊說政府對投資普洱 立項。另一方面,以境外資本投資爲由進入當地布局普洱 資源。這樣做的目的是一舉數得,除了可以低成本壟斷上遊資源,更可以以外資之名獲取當地政府的超常規支持。同時,由于政府對于投資中出現的泡沫容忍度較大,這樣也具備了炒作的政治環境。
從1993年开始,思茅市每两年举办一次普洱 節,至今已有八屆。當地也將普洱 茶産業先後由“重要産業”提升至“支柱産業”,後又提拔至“第一支柱産業”的高度。
2005年,在雲南省茶葉工作會議上,雲南省提出要將“雲茶”進一步做大、做優、做強,使之成爲雲南繼“雲煙”、“雲花”、“雲藥”之後的又一知名品牌。這一戰略實現的標志當屬2007年4月8日思茅市改名爲普洱 市。
3、炒作拉擡一切的布局都爲了炒作獲利。
爲了能拉擡價格,普洱 茶商的運作手段花樣繁多,令人不得不服。
從2005年至2007年5月,炒家通过各种手段推涨普洱 茶的市場行情。茶市開談必有普洱 茶,茶商們碰面談及較多的不是茶品,而是:“你存了多少貨?”“今天又漲了多少?”
一位溫州搞建材的人這樣形容飛漲的普洱 行情:“1.2萬元一件時,朋友勸我投資。我沒敢,畢竟對普洱 茶一竅不通,不知水深水淺,怎可盲目跟進?!”
誰知道幾天時間漲至1.6萬元,眼看著沖破1.8萬元、2萬元,讓他感覺白白錯過了抓住財富盛筵的機會。
在拉抬中,股票操盘手的市场操作功不可没,從具体细节不难发现操作股市的痕迹:
(1)龍頭股帶動板塊內其他股票上揚如果說占普洱 茶産量70%的名廠(勐海、中茶、下關等)就是普洱 茶的龍頭板塊的話,那麽“大益7542"就是這個板塊中的龍頭股,龍頭股大漲自然財源滾滾。
本來普洱 就有越陳越香的概念,老茶對新茶是“十年十倍”,所以港台炒手先從囤积陳年老茶開始,帶動了新茶的價格上漲。同樣的手法也用在了一家茶廠的不同品種中,量少的高端品種先把價格拉高,然後量大的中低端品種慢慢出貨。比如高端“大益7532"紀念版帶動量大的“大益7542”價格上漲。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在普洱 炒作的高峰期。到雲南旅遊的遊客幾乎每人都會買回幾餅價值不菲的所謂“老樹茶”,不知道雲南應該有多少高産的老茶樹?這與當年一只鼈生産出成千上萬瓶“中華鼈精”何其相似!
(2)對敲拉高這裏面的手法更是繁多。
首先是拍賣。
2004年春節,魯迅和許廣平珍藏的3克清宮普洱 茶拍出1.2萬元,相當于每克4000元。
2005廣州茶博會上。德利茶业仅50克重的陳年旧普洱 ,被香港客人鍾先生以13.8萬元拍得;勐海興海茶廠的普洱 斑章熟餅,則以8.8萬元被買家競得。
2005年,“馬幫茶道·瑞貢京城”老舍茶館,姜昆主持拍賣,張國立先生捐獻出來的一桶茶(7餅),以160萬元的價格成交。
2006年9月,昆明首屆中國普洱 茶國際博覽交易會上,瀾滄古茶有限公司的雙綠牌宮廷散茶100克茶葉以22萬元被成功拍賣。
2007年5月,深圳茶博會上,臨滄鳳慶茶廠的一饼499克的名贵普洱 茶——“錦繡茶祖”,以40萬元高價被拍走,每克800多元,創下新茶拍賣最高紀錄。
這裏面的貓膩很多。
如果是廠家的貨已經供不應求,請多家經銷商來參加拍賣,拍出高價,兩相情願,這個自不必說。但是很多拍賣都是安排好的,邀請了一幫托兒,事先做好了局,然後起拍。
這些托兒在台下此起彼伏拍得不亦樂乎,其實目的就是制造一種氣氛,制造價格幻想,制造稀缺概念,拍出天價後就打開了其他普洱 茶的上漲空間。如果真有參與競拍的其他人,好,茶就是你的了,更是魚與熊掌兼得。
其次是自買自賣。
無論在股市還是普洱 茶市,多數的人都是因爲價格快速上漲才跟進的。炒家先在市場上賣出20%。再通過親信以高價回收,制造漲價與缺貨的假象,循環數次,通過控制發貨節奏與數量,茶價在最終流向終端市場的環節中一輪輪被擡升。
這樣必然吸引更多的散戶追加資金跟進。當茶價到了莊家所認爲的高點時,散戶以及吸引的資金也到了一個龐大的支撐面,莊家有節奏的“抛盤”開始。
等到達到理想價位散戶大批接手時,價格已經翻了幾倍了,各級的莊家都有這類的動作。等莊家把所有貨抛空,三級市場的價格還在漲。散戶一跟進就發現無人接盤了。
還有縮量拉升。
首先是港台炒家手中囤積了多數的老茶,包括2000年前后收购的和從港台回流的。接着经销商看到拍卖后价格暴涨,也开始囤积各类老茶新茶。
大炒家控制了上遊。茶廠和經銷商簽訂一筆合同,但第一次只給20%的貨。等到價格達到理想價位後才全部供貨,這樣人爲制造市場的饑餓感。當將整個市場的胃口吊起來的時候,新茶老茶一古腦全傾銷出去。
這幾乎就是股市拉擡的現實翻版。
有了價格的支撐,加上“儲藏增值”概念以及文化的包裝,普洱 茶一下子“烏雞變鳳凰”,成了身份、文化甚至宗教的象征。一位溫州茶商這樣描述普洱 茶熱:“珠海一個老板特意請我去喝茶,開口就是這款普洱 茶市值兩萬元一件,洋洋得意。我一喝,告訴他這茶一般,只值九千。他立即扔了,問我最貴的茶多少。他認爲,最貴的普洱 茶才能顯示出自己的身份。”
正是如此,大量連“生茶與熟茶”、“晒青与炒青”都分不清,甚至受误导认为“霉味就是陳味”的散户在今年初涌进普洱 茶市。白領以飲普洱 茶展示自己的時髦,並不懂茶的文化人以飲普洱 茶體現自己的內涵,商人送禮以送普洱 茶为档次,甚至机关内的司机也要学着手端一把紫砂壺品普洱 茶色、聞普洱 香,整個市場都爲之瘋狂。
炒到了後期,成品普洱 已經供不應求,就開始炒“期茶”。新茶未上市,炒家就開始炒作訂單,白條代替實物,操盤方式依舊。在那個時期,拿到茶就意味著拿到了暴富的機會,誰去細心考慮能否賣出去?
4、出貨:有條不紊出貨是獲取暴利最爲關鍵的環節,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環節。如果控制不當,不僅前面的投入全泡湯。更糟糕的是真金白銀換回來的是一大堆吃不完的普洱 茶,這就真爲了雲南地方經濟作貢獻了。
所以,這是港台炒家控制最爲嚴密的一環節。
(1)有組織出貨控制市場供給,嚴格地按照比例和規定順序出貨。
其實在大炒家們密謀炒作之初,就有了一個初步的框架界定,按照各自實力、資源的多少劃分座次,設計出貨順序。誰什麽時候出、出多少、以什麽價格出,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
(2)經銷商嚴格分級對經銷商,也通過分級和買斷代理權的方式實現嚴密控制。
如大益茶廠通過與經銷商簽訂合同,以每家交納保證金來控制第一級經銷商。第一級經銷商2007年(年初爲全國46家)保證金爲3000萬元,這樣才能以出廠價拿到貨;二級經銷商每家2000萬元,三級1000萬元。
一級發展二級,二級代理開始發展三級代理。三級代理又發展散戶。保證金一交,未來市場上普洱 茶滯銷和價格下跌的風險就一級一級由廠家傳遞給了小經銷商和散戶。
(3)經銷商也必須遵守發貨的秩序。否則會有嚴厲的懲罰。
由于大宗商品出貨量太大會嚴重拖低市場價格,而且要是有個別老鼠倉那就麻煩大了,所以在行內幾乎采取的是黑社會般的控制秩序。
據傳,一旦發現老鼠會,滅鼠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顆子彈。這樣一來誰也不敢做老鼠,而且沒有必要做老鼠。于是在嚴格的監督下,出貨順序有條不紊,而且大炒家繼續推高普洱 茶價格。
(4)放量甩貨,詐取最大利潤制造好稀缺概念之後,在嚴密的安排下,大量的普洱 茶以非常“稀缺”的姿態靜悄悄流入市場,其中“中茶”在今年突然向市場增量2萬噸普洱 茶。“相當于增加了四個大益茶廠。”茶市經銷商心有余悸地說。
事實上,昆明茶廠自1996年停産至2006年開工,十年間“中茶”都未生産過普洱 茶。2006年3月,中國土産畜産雲南茶葉進出口公司重新獲得了“中茶”商標使用權,此時原先旗下的下關、勐海茶廠早已剝離改制,只剩昆明茶廠一家,且年産量據說不足2000噸。
這樣的情況下,“中茶”開始以每公斤50元授權其他廠家使用“中茶”商標,並將批號分字頭賣斷。“珍稀普洱 ”的供給量暴增!“大量貼牌導致質量混亂,價格暴跌,引起炒家恐慌、抛售,又將‘大益’、‘下關’等在高位運行的品牌拉下水。”其中“大益7542"在2007年5月20日由1.6萬元/件跳水到1.1萬元/件,標志主力已經出了大部分的貨,開始尾盤甩貨。
而港台大炒家的老茶餅藏量是另一個考核指標。據“炒茶人”描述,他们已经提前几个月出了大部分货。中炒家(一级和云南二级经销商)大约晚一到两个月出完,並且云南的经销商没有一个被套。
这个可以從拍卖市场看出端倪。
文/帶劍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