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鳳慶風雲(一)
中國普洱茶網訊:從明、清到1954年,鳳慶均稱順甯,是滇西的一個府(後改爲縣)。這裏自古産茶,本地茶有兩種,一種是小葉種茶葉,當地稱爲叢茶,葉子細碎,比較綠;另一種是野生大葉種,當地人稱苞紅茶,久飲可致病。當地制作手法落後,銷售時兩種茶都被認爲是野生茶,價格低廉,一直不受重視。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雙江傣族第十一代土司罕木莊發的女兒嫁給順甯(今鳳慶)土司,並贈予順甯土司勐庫茶籽數百斤,這些作爲陪嫁品的茶籽被種在順甯的房前屋後及田園圍埂。繁殖變異後,形成了現在的鳳慶有性系長葉茶群體品種。這些茶散布在鳳慶各村寨,數量不是很大。
1761年,劉埥在《順甯雜著》中寫道:“(太平寺)在郡城西南三十裏外,……其岩谷間,偶産有茶,味淡而微香,較普洱茶質稍細,色亦清。鄰郡多購覓者,每歲所産,只數十斤,不可多得。”從引文中,我們無法確定太平茶是大葉種還是小葉種,但從質細色清看,是小葉種綠茶的可能性較大。
1908年,一位在順甯擔任知府的滿族官員琦璘捐出自己的養廉銀50兩,順甯本地的貢生陳維寅也捐資50兩,派勸業所甘自東、木正明到勐庫學習種茶。歸來時他們買來3000余市斤勐庫茶籽,由實業團大力倡導,每戶發茶籽一碗在縣城西面的鳳山種茶,很快鳳山各處布滿茶林。這些茶樹爲鳳慶成爲雲南省沱茶、滇紅茶的原料基地打下基礎。
辛亥時期,琦璘支持革命,然而卻被哥老會頭目譚占標殺害。但順甯的茶業並未停滯。1914年,順甯實業團張耀南報告說:“七月份試驗場在鳳山開荒、掘樹根、挖地、栽茶、除草,約栽茶四萬株有余。”琦璘開創的事業並沒有因爲改朝換代而終止,實業團仍勤勤懇懇地在鳳山上開荒、樹桑、養蠶、種茶。1939年,順甯茶園從鳳山發展到全縣,總面積達14748畝。而甘自東、木正明及其後代們,則因茶致富,不僅僅更加勤勤懇懇地種茶、制茶,而是將自己的茶莊開到了下關 ,讓順甯茶(鳳山茶)之名享譽全滇並順著長江傳向更遙遠的地方。
順甯茶的發展還與沱茶的發展息息相關。早年,順甯茶是由馬幫將各茶莊收購之茶運抵下關 銷售的。由于鳳山就在縣城城邊,茶葉采摘和制造的距離相對較近,因此,茶葉的殺青是非常及時的。也就是說:鳳山茶的湯色可以做到青綠明亮。同時,由于鳳山茶樹齡較短,茶芽銀毫明顯,滋味也較濃厚。
1916年,在下關 做茶多年,專門銷往宜賓(當時叫敘府)、自貢(當時叫自流井)、康定(當時叫打箭爐)等地,已經在四川有一定名氣的永昌祥茶號用順甯茶和勐庫茶拼配,制作出窩頭狀的沱茶十擔發往四川銷售,受到好評。很快,沱茶成了四川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