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綠茶曆史名茶大全|江西綠茶有哪些
聲遠播,于是,在廬山周邊也隨之開始了較大規模的茶葉的種植,由于廬山周邊獨特的環境和氣候,再加上與山上同出一轍的制茶工藝,這些茶園出的茶葉品質也屬上乘。
二、浮梁绿茶
在唐代,饶州浮梁茶有“商貨”之稱,說明它是一種以産量多、銷量廣而著稱于世的茶葉。楊晔稱“饒州浮梁(茶),今關西、山東闾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也。其于濟人,百倍于蜀茶。”這足以說明浮梁茶的産量之多。
据《元和郡县志》卷28载,浮梁 “每岁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萬貫。”當時的山澤之利(礦冶稅),“舉天下不過七萬余缗,不能當一縣之茶稅”[17],說明唐後期的浮梁縣的確是首冠全國的茶稅大縣。那麽與之毗鄰的祁門、婺源二縣情況又怎樣呢?關于二縣的茶葉年産量及稅茶數,由于史無明載,故其具體情況難以詳知,不過從劉津《婺源諸縣都制置新城記》的某些記載中,我們也可窺其大概。
该文载 太和中,以婺源、浮梁、祁门、德兴四县,茶貨實多,兵甲且衆,甚殷戶口,素是奧區;其次樂平、千越,悉出厥利,總而管榷,少助時用。于時轄此一方,隸彼四邑,乃升婺源爲都制置,兵刑課稅,屬而理之。(《全唐文》卷871)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白居易的《琵琶行》)
三、婺源绿茶
婺源产茶曆史悠久,在陸羽《茶經》中有歙州産茶(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記載。《宋史·食貨》中稱“婺源謝源茶为绝品”。 1910年(宣统二年),婺源精制绿茶和珠蘭窨花茶在清廷農工商部舉辦的勸業會上展出,獲一等獎。
1915年,婺源出产的精制绿茶,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展出,獲金牌獎。1935年,美國人所著的《茶葉全書》中稱贊“婺源茶爲中國綠茶中品質之最優者,其特征在于葉質柔軟、細嫩而光滑,湯色澄清而滋潤”。
1958年,婺源茶葉科研人員結合原有茶葉技術,新創“婺源茗眉”,並于1982年被列爲全國30種名茶之一。1995年3月,婺源被國家命名爲“中國綠茶之鄉”。
四、遂川狗牯脑
遂川狗牯脑茶,始制于明代末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相傳,在清嘉慶元年(1796),茶農梁傳溢(一作梁木镒)夫婦,在狗牯山側的石山梗中開辟茶園數畝,采取祖傳的工藝制作的茶葉品質極佳。
后来遂川茶商李玉山采用狗牯腦茶樹鮮葉制成銀針茶,于1915年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受到高度評價,並榮獲金質獎章和特等獎狀,于是遂川狗牯腦便成爲飲譽世界的名茶。梁氏的後裔梁德梅,爲保護狗牯腦茶的正宗牌號和信譽,進一步擴大銷路,以“遂川湯湖上南鄉狗牯腦石山茶祖傳精制青水發客諸君光顧認清圖書爲記。梁記興。”爲該茶品商標,遂將其生産的狗牯茶直接銷往廣東、湖南。
1930年获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甲等奖状。1982年在江西省名茶評選會上評爲江西省名茶,1985年被評爲江西省優質名茶。“狗牯腦茶”爲世界名茶,享譽海內外,早在1915年就獲美國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金獎,此後又先後多次榮獲國際國內大獎,2004年狗牯腦茶獲得了國家原産地域産品保護,2005年又被聯合國列入采購目錄.遂川狗牯腦,産于江西省遂川縣湯湖鄉的狗牯腦山,該山形似狗頭,故所産之茶名曰狗牯腦。
该山海拔900米,林木茂密。山内有汤湖、温泉,泉水四时不绝,热气蒸腾,结成浓雾,紧绕全山*土壤腐殖层深厚,土质松软多少,呈微酸性*年均气温18℃,降水量1558毫米。茶園一年四季都處于良好的生態環境之中,芽葉柔嫩,葉面多披白色茸毛。 茶湯清澄而略帶金黃,味清涼芳醇,經久不絕。
五、西山白露茶
西山白露 产于洪州(现江西南昌西山)唐代名茶,據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9肇唐國史補》(806—820年)等曆史資料記載。
六、洪城白芽茶
后唐清泰二年(935),毛文锡所著《茶譜》載:"洪城雙井白芽,制作極精。至兩宋,更蜚聲國內。北宋黃庶、黃庭堅父子將家鄉精制"雙井茶"推賞京師,贈京師名士蘇東坡等,一時名動京華。
欧阳修《归田录》誉为"草茶第一"。南宋嘉泰四年(1204),隆興知府韓邈奏曰:"隆興府惟分甯産茶,他縣無茶"。當時年産茶二百余萬斤,"雙井"、"白芽"等茶皆稱絕品。
七、上饶白眉茶
上饶县产茶曆史悠久。唐代詩人孟郊在《題陸鴻漸上饒新開山舍》一詩中說:“驚彼武陵狀,移歸此岩邊;開亭擬貯雲,鑿石先得泉。”說明茶聖陸羽曾在上饒建屋居住。
据明代《广信府志》记载,陆羽的山居,就筑在上饶城北的茶山寺。其鑿石開出的泉水,後人稱之爲陸羽泉,“以土色赤,又名胭脂井”;其所建小亭,名爲“觀泉亭”。1983年,有關科研人員在原有茶樹良種的基礎上,在上饒縣尊橋鄉茶場新創制成功上饒白眉茶。
1995年,上饶白眉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金牌”奖,并被评为中国名茶。上饒白眉根據采摘技術和鮮葉幼嫩程度不同,分爲三個等級:銀毫、毛尖、翠峰,總稱白眉。上饒白眉成品外形肥壯,條索勻直,白毫特多,色澤綠潤;沖泡後香氣清高,滋味鮮濃。尤其是銀毫,外形雪白,沏泡後芽葉在杯中雀躍,品味無窮。
八、双井绿茶
双井绿茶産于修水縣雙井村,五代毛文錫所著的《茶譜》記載:“洪州雙井白芽,制作極精”。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非常喜愛家鄉的雙井茶,常常將雙井茶分贈給好友歐陽修、蘇東坡、司馬光等,並賦詩贊賞。歐陽修的《歸田錄》中還它將崇爲全國“草茶第一”。
双井茶(節選)歐陽修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養一兩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
九、幽谷绿芽茶
产于铜鼓幽居,位于赣西北边隅,幕阜、九宫两大山脉蜿蜒其间。山多田少,地势高峻,树木苍青,雨量充沛。土质富含腐殖质,深厚肥沃。春夏之际,云凝深谷,雾锁高岗,茶芽肥碩,葉肉厚軟,造成優良的自然品質。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惟分宁(修水,铜鼓)产茶”明嘉靖廿三年《甯州志》記載:每年送禮部薦新芽茶貳拾三斤捌兩。威廉·烏克斯在《茶葉全書》專著評述,“甯紅外形美麗、緊結、色黑、水色鮮紅引人,在茶中極有價值”,稱贊“甯紅色、香、味俱屬上乘甯紅茶做工細、品質佳、價格實、銷路暢,被譽爲上路茶,馳名中外。尤以幽居爲著名”。
十、麻姑茶
麻姑茶,屬綠茶類名茶,産于江西省南城縣西南10公裏處有“洞天福地,秀出東南”的麻姑山區,以産地而得名。這裏山勢磅礴,峰巒疊嶂,溪瀑飛流,風光秀麗。山上有著名的神功泉、丹霞洞天、尋真寺、半山閣、仙都閣等名勝古迹。
南城縣麻姑山産茶,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據《南城縣志》載:麻姑茶的制作盛于唐代。關于麻姑茶的來曆,當地還流傳著一個美妙動人的故事:相傳,在東漢時,有一仙女麻姑曾雲遊仙居此山修煉,春時常常采摘山上茶樹的鮮嫩芽葉,汲取清澈甘美的神功泉石中乳液,烹茗款客,其茶味鮮香異常。
麻姑山茶園大多分布于海拔600~1000米山地,常年雲霧缭繞,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5℃,年降水量2300毫米,日照短,空氣濕潤,相對濕度85%以上;土壤多爲石英砂岩母質風化而成的碎屑狀紫色土,土層深厚,吸水力強,腐質層厚,土質肥沃。1985年被評爲江西省優質傳統名茶。除銷于國內,還出口香港及東南亞地區。
十一、瑞州黄檗茶
瑞州黄檗茶産于江西高安縣(今高安市),1985年進京參加全國優質農産品展覽會,被評爲全國優質農産品。曆史上的黃檗茶在元、明兩代列爲貢品。 黃檗茶曆史悠久,根據《瑞州府志》記載,遠在唐代已作貢品。宋人所著《萍州可談》中就有“江西瑞州黃檗茶,號稱絕品”的記載。北宋文學家蘇轍貶谪筠州(瑞州)時,寫有茶花詩二首,其一《詠前寺茶花》詩曰:
黃檗春芽大麥粗,
傾山倒谷采無余。
只疑殘枿陽和盡,
尚有函花霰雪初。
耿耿清香崖菊淡,
依依秀色嶺梅如。
經冬結子猶堪種,
一亩荒园试为锄。
黄檗春芽只有大麦粒那么大,来表明采摘的黄檗茶之幼嫩、細小,采摘時傾山倒谷,幾乎把幼芽都摘光了。詩人擔心茶樹經過如此細致幾番的采摘,它的養分會耗盡,元氣會大傷,沒有能力再繁育了。但想不到冬天它還能開放出許多茶花來。
这种花清香如崖菊,秀色如岭梅。结下茶籽,又可拿來播種,再長成茶樹。從此詩可見,黃檗茶遠在宋代,其産、制都已積下了豐富經驗。該茶在元、明兩代,均被列爲貢品,年進貢達15千克。
但自清代至民国,瑞州绿茶逐漸衰落。到了本世紀40年代,瑞州綠茶幾乎面臨絕境,年産總量僅250千克。現瑞州綠茶有了很大發展。近來又恢複和發展黃聚茶生産。該茶品質特征爲:外形挺秀多毫;香氣清高;湯色明淨,滋味醇厚,葉片嫩綠明亮。采用炒生鍋、炒熟鍋、攤涼、烘焙、足火等工序加工而成。
十二、周打铁茶
周打铁茶産于江西豐城榮塘鄉,品質優異,外形條索緊結,稍彎曲,色澤油潤;香氣純正、持久;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醇和,飲後清涼爽口,葉底嫩綠。它以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鮮葉爲原料,采用殺青、清風、揉撚、炒坯搓條、滾炒足幹等工序加工而成。
周打鐵茶的名稱有一番來曆,也十分有趣。相傳清代時,豐城榮塘鄉有個秀才,名叫周打鐵,因屢考不中,便隱居山中,與妻子耕種茶園度日。當時正值乾隆皇帝下江南,乾隆打扮成布商微服出訪。一日,周秀才上山采茶,有兩個布商來到他家討水喝。周妻忙泡茶接待,客人喝了茶贊不絕口,興奮之余,提筆在紙上留下隱語,辭謝而去。
周秀才回到家时,其妻忙拿出纸来,只见上面写着:“秋后请送四斤上等茶到京市棉布莊。”但未留下姓名。春去夏至,夏盡秋來,周秀才按語意送茶進京,一路上曉行夜宿,風雨兼程,很快到達京城。一日天高雲淡,陽光和煦,只見前面車馬儀仗,鳴鑼開道,好不威風,原來是乾隆離宮外出。周秀才攔路詢問,侍衛上去喝止。
周秀才说明来意,并递上纸条,侍卫接过纸条、茶葉、交與乾隆。乾隆大喜,知是自己下江南時親筆所題,因深感下江南時他家進茶之情,意欲留下秀才。周秀才丟不下辛勤耕作的茶園,執意回家。後乾隆降旨,賜周打鐵種的茶爲“周打鐵茶”,並定爲貢品。從此周打鐵茶名揚四方,流傳後世。
十三、窝坑茶
窝坑茶又名蕉溪茶,産于江西省南康縣南嶺山脈北端的浮石、蕉溪一帶。主要産區爲蕉溪上遊海拔600余米、林木蔥郁的窩坑。
窩坑茶創始于三國,而盛于宋代,據南康縣《文藝志》記載,宋代蘇東坡谪官廣東,路過南康,舟至浮石時,曾作詩一首,其中有“浮石已千霜後水,蕉溪閑試雨前茶”之句,這裏所指的“雨前茶”就是早期的“窩坑茶”。可見這裏産茶至今有近千年的曆史了。 窩坑茶外形條索纖細,形曲呈螺狀,顆粒近似珠茶,又似眉茶,芽毫隱藏;色澤翠綠,綠中帶白;內質香氣清高持久。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鮮醇回甜,葉底嫩綠勻齊。沖泡後,芽鋒直立,白毫翻滾,成爲綠茶中之珍品。
十四、九龙茶
九龙茶産于江西安運縣境內海拔一千多米的九龍山上。這裏地勢高峻,巒峰重疊,山清水秀,樹木茂密,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終年雲霧缭繞,土壤肥沃,極宜于茶樹芽葉的生長。九龍茶和龙泉水是江西省安源县久享盛名的双绝,早为民间所传颂。 九龙茶是我國的曆史名茶,清朝雍正五年就已列爲貢品。
據《安源縣志》記載:“爾乃披荒阜之捺荊兮,藝蒙頂之芬叢;樹經冬而含秀兮,芽乘春而程工;發馨于岩壑兮,媲源瀣奚帛崇;以陸羽之元經兮,還生盧仝之腋風;會上貢于九重兮,何羨乎六安、武夷之青蔥”。從這段記載裏,可以看出九龍茶曆史之悠久。
宋朝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和他的好友邹元彪,为了抗金救国,来到九龙嶂,组成九龙寨,一面招募乡勇扩军,一面筹备军饷鼓励耕织,号召当地人民垦荒种茶,茶園面積有了很大發展。到了明代初葉,這裏産茶更有發展,並由生産團茶改爲散茶,茶葉的花色品種有上春、二春、大莊、勻莊、子芽頭、茶末等多種。到了清初作爲貢茶,所貢茶葉都是細嫩芽葉。
长期以来,九龙山人民,常以载歌载舞来表达丰收的喜悦和对九龙茶的頌揚。古代的“贛南采茶戲”以及現代的“茶童歌”和電影《茶童戲主》,就都是以九龍茶爲背景編制而成的。“龍泉水烹龍嶂茶,何其此際斷津涯。更深月上難成寐,古寺鍾聲帶漏撾。”這是清代詩人凃方略贊美九龍茶和龍泉水所寫的詩篇。
十五、协和昌珠兰精茶
珠兰花茶,産于江西,又稱雙蘭花茶、特級珠蘭花茶。江西珠蘭花。成品特級珠蘭花茶外形條索緊細,內質香氣清雅,滋味甘爽,湯色黃綠,葉底綠亮。它還十分耐泡,並且口感好,特別是在茶湯冷後香味更爲突出光緒年間,所制的“珠蘭窨花茶”曾獲南洋勸業會金獎。
“珠兰龙井”获得美国赛会奖。1915年,婺源“协和昌”珠兰精茶榮獲國際“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金獎,“協和昌”珠蘭精茶、綠茶同年雙獲一等獎。
十六、吉州茶
清代陆廷桀,当过崇安县令,对茶葉頗有研究,曾寫過《續茶經》一書,他在《續茶經》書中寫道:“吉安府龍泉縣匡山有苦茶,匡山的四面峭壁,其下多白雲,上多北風,植物味甘苦。野蜂巢其間,采花蕊作蜜,味亦苦。其茶苦于常茶。
十七、临江玉律
宋代名茶,據《宋史·食貨志》、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和宋代趙汝砺《北苑別錄》等記載。
十八、袁州金片
又名金观音茶,産于江西宜春。元代名茶,據元代馬端陸《文獻通考測》和其他有關文史資料記載的元代名茶。
十九、云脚
产于袁州(现江西宜春)。明代名茶 據顧元慶《茶譜》(1541年)、屠隆《茶箋》(1590年前後)和許次纖《茶疏》(1597年)等記載。
二十、界桥茶
产于袁州(现江西宜春)据唐代陆羽《茶經》和唐代李9肇唐國史補》(806—820年)等曆史資料記載,唐代名茶
二十一、綠英
产于袁州(现江西宜春)。据元代马端陆《文献通考》和其他有关文史资料记载的元代名茶。
江西綠茶曆史名茶大全
江西綠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