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歌》讲述:烏龍茶工艺源于漳州
谷高岸煙雨膩。
凡茶之候視天時,最喜天晴北風吹。
若遭陰雨風南來,色香頓減淡無味。
近時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巳異。
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烘焙候香氣。
鼎中籠上爐火紅,心閑手敏工夫細。
岩阿宋樹無多叢,雀呑吐紅霜葉醉。
終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
積雨山樓苦晝夜,一宵茶話留千載。
重烹山茗沃枯腸,雨聲沓松濤沸。
《泉州府志》載有阮旻錫的《安溪茶歌》,亦錄之:
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陰長濕生叢茶。
居人清明采嫩葉,爲價甚賤供萬家。
迩來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
西洋番舶歲來買,王錢不論憑官牙。
溪茶遂仿岩茶樣,先炒後焙不爭差。
真僞混雜人瞶瞶,世道如此良可嗟。
吾哀肺病日增加,蔗漿茗飲當餐霞。
仙山道人久不至,井坑香澗路途賒。
江天極目浮雲遮,且向閑庭掃落花,
無暇爲君辨正邪。
從《武夷茶歌》中的“近時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名異”句和《安溪茶歌》中的“迩來武夷漳人制”句可以看出當時武夷岩茶制作技術是推重漳州,仿效漳州,也可能漳州茶商到武夷山利用當地茶葉原料加工烏龍茶,客觀上向當地傳播了烏龍茶制作工藝。同時,也可以說漳州制茶工藝傳入武夷山的時間至少在阮旻錫作《武夷茶歌》之前,即1670年前,距今已有300多年了。
《武夷茶歌》較詳細地介紹了武夷岩茶的細膩“工夫”。《安溪茶歌》則進一步介紹這技術的傳統,歌中說“武夷(茶葉)漳人制”,並且說:“溪茶遂仿岩茶樣”,這無疑證明安溪茶的制作技藝是效法武夷岩茶。今人陳彬藩先生、倪鄭重先生都確認了這一點。
安溪茶早先産量多而制法粗糙,銷路不佳。乾隆《泉州府志》說:“按清源(泉州市清源山)茶舊甚著名,今幾無有,南安英山及他處所産不多,唯安溪差盛,然亦非佳品也。”《安溪茶歌》也說當時溪茶價甚賤。
据《安溪茶歌》的寫作時間推論,當是在康熙統一台灣,開放海禁之後,在“西洋番舶歲來買”的情況下,武夷茶葉“漳人制”産品暢銷,所以“溪茶遂仿岩茶樣”,安溪茶就仿效武夷茶的制法,雖如法炮制,也根據安溪的氣候和地理條件有所改進,這就是歌中所說的“先炒後焙不爭差”,以致可以達到歌中所說“真僞混雜”。至于安溪茶名氣日高,無需繼續作岩茶的冒牌貨,那已經是以後的事了。
明末清初,我國江南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漳州茶葉商人經營者直接參與茶葉生産技術、商業流通,提供了茶葉生産技術交流的條件,技術交流提高了産品質量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