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茶館的文化況味|惠州紫苑茶館
,當然是爲了賺錢,但是做茶館純粹從生意角度去考慮是做不長久的。爲了讓自己的茶館走得更遠,陳悅成走上了文化推廣的道路。而在深圳打拼多年,他擁有很多文化資源。
“一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更需要文化作为持续动力来支撑。作为一个惠州人,我理应为惠州的文化事业做一点事。”陈悦成认为,茶是一種物質,也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他希望將他的茶館做成一個載體,是一個將中國的茶文化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繼而推廣的平台和載體。
“茶,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是物質的。也是琴棋書畫詩香茶的茶,是精神的。”對紫苑,對茶館,陈悦成是这样定位的——— 把中国文化精神物化,转化成一个看得见、听得着、闻得到、吃得了的风雅生活形态。通过这种物化的分享和体验,领悟中国文化的精神。而惠州西湖红棉水榭紫苑,着重推广的就是惠州文化。
一种雅生活的养成记
“文化是养出来的,只是需要时间”
惠州是一座有著深厚曆史文化積澱的城市,有著極好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在這樣的城市裏生活,人們本身就會有一種安全感。而在這種安全感下,文化環境和市民文化素質的提升是必然的。
“老陳啊,你這個茶館太理想了,太陽春白雪了。”“不出半年一定會垮。”2001年,紫苑茶館開張後,陳悅成及他的茶館並不被人看好。事實上,剛開始,他的境地確實並不好。
“西湖是惠州的一张名片,紫苑所在的这个位置,注定成为文化人看惠州的一个窗口。”陈悦成如是想,也努力这么做。为了让茶館顯得更有傳統韻味,陳悅成對紅棉水榭上原來的老房子進行了裝修改造。他特地四處購來古舊材料,舊的門板裝上了大門,古樸的木雕放在了牆角,一桌一椅乃至茶譜皆精心雕琢……
不仅如此,陈悦成的团队还给紫苑每年制定了一个文化计划。计划围绕雅生活的茶禮、曲樂、書畫、飲食、養生、香華來實施,通過藝術展覽、文化講座與培訓及各種雅集等形式來展現,培養人們風雅的生活習慣,實現從物質到精神的轉換。
然而,数百万元的投入和精心设置的课程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开设的第一个培训课程是国学班,全免费。”陈悦成清楚记得,第一期公益培训班招到了十多名学生,由他在惠州当地聘请了两名老师每周来上课,普及国学知识。然而,这一公益培训班仅仅坚持了半年便无声无息了。对于原因,他解释说“要请优秀的老师很难”。在经营上,陈悦成也一再受挫,从2001年到2006年,紫苑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其实,这样的状况我是有心理准备的。”陈悦成始终认为,文化是“玩出来”的,而这句话的重点就是“玩”,“把玩”。惠州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有着极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比深圳、广州等周边城市,惠州的生活成本不高,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人们本身就会有一种安全感。而在这种安全感下,文化环境和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是必然的。
“文化是养出来的,只是需要一点点时间。”面对困境和质疑,陈悦成总是用一个故事作为回答。那是他某年的台湾之行,陈悦成住进了台湾一家不知名酒店。一天早晨,陈悦成下去用早餐的时候,不想早餐时间已经结束,服务员正在清扫餐厅。他正要离开时,一名女服务员走上前来跟他说:“先生,对不起,我们的早餐时间已经结束,但请给我一点时间。”不一会儿,一份美味的早餐摆在他的面前,这让他十分感动。
“如果在其他地方碰到同样的情况,也许得到的会是一句‘对不起,我们的早餐时间已经结束了。’”陈悦成说,“‘对不起,请给我点时间’是很平常的一句话,但要让这么一句话,成为民众的生活习惯,台湾花了很多年。那么在惠州,让传统文化外化成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要的也应该是时间。于是我坚持下来,将我在深圳的文化资源慢慢带到惠州。”
一间茶館的“文藝複興”
当年门前冷落如今游人纷至沓来
如今,紫苑不僅僅是一個茶館,它還成爲很多人認識了解傳統文化的一個窗口,更是反映惠州文化藝術發展的一面鏡子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盈盈一水間,演員吟唱著,乘舟逐波而來……
这是紫苑茶館在2006年10月舉行的中秋賞月會,由上海昆曲劇院傾情奉獻昆曲名篇《牡丹亭》。“昆曲逢唱必舞”,演員舟上表演,不用麥克風、揚聲器;觀衆岸上賞戲,一如古時戲園。
如今在紫苑茶館,這樣的文化場景也經常可見。三五好友,或抱一張古琴,撫琴品茗坐一下午;或攜一本好書,靜坐木棉下,靜靜品讀……
慢一点,优雅些,坐下来……从门前冷落到游人纷至沓来,从紫苑组织活动到市民自愿发起活动,这座茶館的“文藝複興”,因为陈悦成的坚持,成功了。如今,紫苑不仅仅是一间茶館,它還成爲很多人認識了解傳統文化的一個窗口,更是反映惠州文化藝術發展的一面鏡子。
对于惠州文化环境的变化,紫苑的 “总管”胡浩愚有十分深切的体会。
从2002年开始,陈悦成每年冬天都会从四川的山区空运一些腊梅到惠州紫苑,并赠送给好友、客户。而从2005年开始,这项任务便落在了胡浩愚的头上。
“一开始我是拒绝的。”胡浩愚告诉记者,这些带着幽香的腊梅并不好送。有些人觉得不过几枝腊梅,特地去紫苑跑一趟,太麻烦;有些人则因为梅音同“霉”,觉得不吉利而拒收……总之,这个任务曾让胡浩愚头疼了好几年。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惠州文化氛围和市民素质不断提升,近年来,每年冬天的腊梅成了抢手货。胡浩愚告诉记者,只要天一冷,他便会收到“天冷了,梅何不至?”之类的短信。
每每看到这些短信,胡浩愚都会十分感慨。“那么多年坚持做一件事,你便会在这些细节处直观地看到惠州文化的改变。”
紫苑的名人轶事
喜欢来紫苑的,不仅有普通市民,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甚至国际名人。他们或来此写生,或在此办沙龙,或……只是发呆。紫苑一方面凸显出鲜明的惠州特色,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感召力。
两只牛仔鸡 留住余秋雨
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是紫苑的常客。
在红棉水榭,余秋雨曾对着几棵卧地而生、弯曲向上的百年绿榕说:“这就是惠州人,闲散中充满活力。”而看到惠州早餐店老板时刻紧握收来的钱币的样子,余秋雨觉得颇有意思,认为惠州人还有务实的一面。
在紫苑的外墙上有一块石雕,上面是余秋雨写的一段文言文:紫苑茶館乃南國鬧市清淨之地。何以清淨?一曰百式茶香也;二曰素妝茶道也;三曰捲簾古窻也;四曰懸壁書畫也;五曰滿室雅士也。此五者之後,更有館主惠州陳悅成,微笑而立,執掌門庭。陳先生年未老而品老,體欠雅而氣雅,廣交天下勝客,歸于一縷清韻,實爲當今之罕事也。余自築居南國,常與妻設座紫苑閑享永日。陳先生執壺要挾,命作短文。余不敵茶香,連飲3杯而草書于右,以博茶友一哂。
寥寥数语,尽显紫苑神韵。这篇文章的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前些年,余秋雨到深圳,听闻惠州桥东有牛仔鸡这道美食,让人从惠州买了两份到深圳,大快朵颐。2006年6月,余秋雨到惠州紫苑喝茶。陳悅成欲留其過夜,余秋雨稱,如果請他吃牛仔雞他就留宿惠州。陳悅成立即讓人打包奉上兩只牛仔雞。當晚,余秋雨吃著牛仔雞,酒興之余還在酒瓶上題字留念。第二天深夜,陳悅成接到了余秋雨的電話,說寫了一篇有關他的得意之作欲與其分享,便是印在紫苑外牆上的短文。
两只牛仔鸡,留下余秋雨,一时传为佳话。
山水酿惠州 醉了王鲁湘
“认识惠州,是因为紫苑。紫苑在惠州举办的活动,我每次必来。”凤凰卫视主持人、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曾在《山水酿惠州》一书中提过他和惠州结缘的经历。2007年,紫苑茶館舉辦了“戴月傳情”雅集,兩岸三地文人雅士與惠州當地賢達彙聚一堂,雅玩賞月。情動之下,王魯湘寫下了一副對聯“北山南海東江西湖,綠榕棕榈紅棉紫苑”。
写下此联之后,他多次到惠州,对惠州有了更深的了解。2012年重读此联,王鲁湘又上下分别补上了四个字,成为:“北山南海东江西湖,平分日月;绿榕棕榈红棉紫苑,不辨春秋”。
“在惠州发呆和别的地方发呆是不一样的,我每次来到惠州,坐在红棉水榭紫苑茶館發呆時,自自然然感覺到蘇東坡的靈魂正在某處看著我……”王魯湘認爲,惠州是一個讓人坐下來慢慢欣賞、細細品讀的地方。這不僅僅是因爲1600多年前葛洪舉家遷入羅浮山,你要探個究竟;或者可以找出蘇東坡要留下做惠州人的理由……惠州有了羅浮山作爲後援,顯得平和;有了大亞灣那廣闊的南海作爲前鋒,顯得自信,有了先賢們留下的悠閑自得的生活態度和潇灑風雅的生活方式,顯得從容。“這裏的人有了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做出來的菜自然別有一番風味,所以惠州有許多值得留下品味的理由。”
“每次来到惠州,坐在西湖边紫苑喝茶,在東江邊漫步,到羅浮山、象頭山、南昆山,沿著東江走至觀音閣和河源,美麗的山水景色總是讓人陶醉。惠州的文化、飲食都是山水釀出來的。經過老百姓千百年的釀造,做出一桌桌可口飯菜,別有一番風味。”王魯湘表示,他走遍中國的山山水水,沒有一個地方能像惠州那樣,讓他動了蔔居終老的念想。于是,他在博羅買了房子,打算退休後在博羅居住,做一名羅浮山人。“惠州的美味佳肴豐富、可口,曆史文化以及精神值得大家品味,這使得惠州永遠有家的感覺。”
牙膏能作画 乐了克拉尼
国际著名设计师克拉尼曾在紫苑茶館度過了他的75歲生日。
2007年5月20日,克拉尼一行在深圳参加一个设计大赛后,陈悦成邀请其来到惠州紫苑,并为他举办了生日雅集。
生日雅集上,古琴伴奏,美景醉人。克拉尼十分开心,即兴执起毛笔,画了一幅惠州西湖夜景图。由于当时只有墨水并无颜料,克拉尼顺手抄起洗手间的牙膏画了几盏路灯。
“惠州很美丽,人文历史也很深厚,我在惠州西湖度过了一个优美的夜晚。”克拉尼说。
本组文字 统筹 本报记者龚 妍
一座茶館的文化況味
惠州紫苑茶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