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茶館的文化況味|惠州紫苑茶館
,當然是爲了賺錢,但是做茶館純粹從生意角度去考慮是做不長久的。爲了讓自己的茶館走得更遠,陳悅成走上了文化推廣的道路。而在深圳打拼多年,他擁有很多文化資源。
“一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更需要文化作为持续动力来支撑。作为一个惠州人,我理应为惠州的文化事业做一点事。”陈悦成认为,茶是一種物質,也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他希望將他的茶館做成一個載體,是一個將中國的茶文化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繼而推廣的平台和載體。
“茶,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是物質的。也是琴棋書畫詩香茶的茶,是精神的。”對紫苑,對茶馆,陈悦成是这样定位的——— 把中国文化精神物化,转化成一个看得见、听得着、闻得到、吃得了的风雅生活形态。通过这种物化的分享和体验,领悟中国文化的精神。而惠州西湖红棉水榭紫苑,着重推广的就是惠州文化。
一种雅生活的养成记
“文化是养出来的,只是需要时间”
惠州是一座有著深厚曆史文化積澱的城市,有著極好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在這樣的城市裏生活,人們本身就會有一種安全感。而在這種安全感下,文化環境和市民文化素質的提升是必然的。
“老陳啊,你這個茶館太理想了,太陽春白雪了。”“不出半年一定會垮。”2001年,紫苑茶館開張後,陳悅成及他的茶館並不被人看好。事實上,剛開始,他的境地確實並不好。
“西湖是惠州的一张名片,紫苑所在的这个位置,注定成为文化人看惠州的一个窗口。”陈悦成如是想,也努力这么做。为了让茶館顯得更有傳統韻味,陳悅成對紅棉水榭上原來的老房子進行了裝修改造。他特地四處購來古舊材料,舊的門板裝上了大門,古樸的木雕放在了牆角,一桌一椅乃至茶譜皆精心雕琢……
不仅如此,陈悦成的团队还给紫苑每年制定了一个文化计划。计划围绕雅生活的茶禮、曲樂、書畫、飲食、養生、香華來實施,通過藝術展覽、文化講座與培訓及各種雅集等形式來展現,培養人們風雅的生活習慣,實現從物質到精神的轉換。
然而,数百万元的投入和精心设置的课程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开设的第一个培训课程是国学班,全免费。”陈悦成清楚记得,第一期公益培训班招到了十多名学生,由他在惠州当地聘请了两名老师每周来上课,普及国学知识。然而,这一公益培训班仅仅坚持了半年便无声无息了。对于原因,他解释说“要请优秀的老师很难”。在经营上,陈悦成也一再受挫,从2001年到2006年,紫苑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其实,这样的状况我是有心理准备的。”陈悦成始终认为,文化是“玩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