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名茶:古勞茶
古勞茶是一種漢族名茶,由客家人创制于宋朝。采自当地的古勞茶树,古勞茶树分青芽型和红芽型两种类型。前者称青蕊,后者称红蕊。红芽型鲜叶制成的古勞茶香低,青芽型鲜叶制成的古勞茶香气清高。古勞银针多采用青芽型鲜叶加工而成。
介紹
古勞茶因産地而得名,是廣東省的曆史名茶。始于何朝何年,衆說紛纭,沒有明確的結論。相傳,唐末詩人曹松守居西樵山,引入浙江長興顧渚茶种于山中。古勞墟与西樵山隔水相望,且有宜茶山區,山區多爲客家移民,喜歡植茶。由此推測,可能在宋、元年間,由西樵山引種茶树逐渐发展而来,至今约有1600多年历史。到了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年),古勞茶生産已進入全盛時期,“山埠間皆種茶”,近则自海口(古勞北属南海地)到城(今鹤城),毋论土著、客家多以茶爲業”。出現“一望皆茶樹,來往采茶者不绝”的景象。古勞茶产于广东省高鹤县古勞镇的丽水、茶山、麦水、下陆等地。古勞镇之西有大云雾山,其南有古兜山,山岭海拔高约200—400米,最高的“高凹顶”海拔也只有500左右。这里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21.8℃,全年基本无霜,年降雨量达1800毫米左右,江面上的“高山气候环境”。茶園中楹樹遮蔭,茶地鋪草覆蓋,土層深厚,土地肥沃,有機質和礦物質含量豐富,極宜茶樹生長。
采摘技術
古勞茶采自当地的古勞茶树,古勞茶树分青芽型和红芽型两种类型。前者称青蕊,后者称红蕊。红芽型鲜叶制成的古勞茶香低,青芽型鲜叶制成的古勞茶香气清高。古勞银针多采用青芽型鲜叶加工而成。银针茶据品质的优次分为高级古勞银针、普通古勞银针和古勞青茶三个花色品种,高级古勞银针又称雀舌茶,采于春分前后,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芽叶长度 1.5~2.0厘米,芽色黄绿,茸毛多,称之“雪谷芽”;普通古勞银针采于清明前后,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色泽深绿,称之黑蕊;古勞青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称之 “劈蕊”。
制作工序
綜述
古勞银针为手工炒制。主要工艺分攤青、殺青、搓揉、烚炒、焙干五道工序。
攤青
目的是散發芽葉的表面水分。經過短時薄攤,表面水喪失後再行殺青。
殺青
当锅温150~200℃时,投入700克左右攤青叶,以扬炒为主。当叶质柔软,叶面光泽消失,折梗不断时,起锅摊凉。
搓揉烚炒
在鍋內進行。目的是做形和蒸發水分。當鍋溫80℃左右,投入攤涼葉700克左右,將茶葉置于兩手掌間,自上而下輕揉、輕搓,邊蒸發水分,邊將茶葉搓緊、搓直、搓圓。手勢用力由輕到重。當茶條圓直形似針,茸毫顯露,含水量爲30~35%,降低鍋溫至50~60℃進行烚幹。烚幹時手勢應輕,保持芽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