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香茶|雲南名茶
竹筒香茶是雲南傣族、拉枯族同胞別具一格的風味茶。因茶葉具有竹筒香味而得名。傣語稱爲“臘跺”,又加其原料細嫩,被雅稱爲“姑娘茶”,拉枯族語叫“瓦結那”。
茶葉簡介
産于雲南西雙版納的勐海縣和文山州廣南縣的底圩、騰沖縣壩外等地,已有200多年的曆史。是采用大葉種曬青茶爲原料加工而成,爲雲南古老名茶品種之一。原料采摘細嫩,一般爲一芽二、三葉。有兩種加工方法,一種是鮮葉經殺青、揉撚後,築于新鮮嫩甜竹筒內,以文火烤幹,剖開竹筒取出,即成竹筒茶。
制作方法
竹筒香茶的制造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鮮葉先經蒸軟(蒸糯米飯的同時),吸收了糯米飯香之後,裝入竹筒慢慢烤幹而制成;另一種是將一級曬青毛茶放入底層裝有糯米的小飯甑內蒸軟後,再築進竹筒內,以文火徐徐烤幹而成。這種竹筒茶,既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和糯米香,具有獨特風格,是傣族人民敬客的珍品。竹筒茶外形呈棒狀,白毫特顯,湯色黃綠明亮,具有竹葉的清香,味美爽口,飲時只要掰少許茶葉,用沸水沖泡即可。
竹筒香茶耐久儲藏,將制好的竹筒香茶,用牛皮紙包裹好,存放于幹燥處,其品質經久不變。竹筒香茶産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海縣,是用很細嫩原料所制成的,又名“姑娘茶”。姑娘茶的做法有兩種。
竹筒香茶
制法之一是采摘細嫩的一芽二三葉的茶青,經鐵鍋炒制,揉撚後,裝入生長僅一年的嫩甜竹(又名香竹、金竹)筒內,這樣就制成了既有茶香,又有竹香的竹筒茶了。
制法之二是在一個小飯甑中先鋪上6—7厘米厚浸足了水的香糯米,在糯米上鋪一層幹淨的紗布,在紗布上放上一層曬青毛尖茶,然後蓋上飯甑用旺火蒸上15分鍾左右,待茶葉軟化並充分吸收了糯米的香氣之後即可倒出,再將蒸過的茶葉立即裝入事先准備好的香竹筒(又稱金竹、甜竹)內,邊裝邊用小木棍搗緊,裝到八分筒後用甜竹葉堵住竹筒口,再將竹筒放在炭火上以文火慢慢烘烤,約5分鍾翻動竹筒一次,待筒內茶葉全部烘幹後,即可以收藏起來,這便是既有茶香、糯米香又有甜竹的清香的竹筒茶。
茶葉特點
竹筒香茶屬綠茶緊壓茶類,其品質特點是,外形呈圓柱菜,直徑3~8厘米不等,長8~20厘米不等,不柱體到面光滑,香氣馥郁,具有竹香、糯米香、茶香三香一體的特殊風味,滋味鮮爽回甘,湯色黃綠清澈,葉底肥嫩黃亮。制好的竹筒香茶很耐貯藏,用牛皮紙包好,放在幹燥處貯藏,品質常年不變。
在飲用時最好是用嫩甜竹的竹筒裝上泉水放在炭火上燒開,然後放人竹筒香茶再燒5分鍾,待竹筒稍涼後即可慢慢品飲,亦可用壺具沖泡。飲竹筒香茶,幾種香氣相得益彰,既消暑解渴,又解乏提神,別有一番情趣。傣族喝的竹筒香茶,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