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雲南茶馬王
茅、西雙版納諸地,以及臨滄的部分地區);弄棟節度(今楚雄、姚安等地區),其下有會川都督(會理至大渡河一帶);甯北節度,後改劍川節度(包括洱源、劍川、鶴慶、蘭坪等地);麗水節度(伊洛瓦底江上遊兩岸);鐵橋節度(迪慶、麗江地區及鹽邊諸地);拓東節度(昆明、曲靖、昭通),其下轄通海都督(紅河、文山)。
關于“西蕃之用普茶,以自唐時”,說明雲南與藏族地區的普洱 茶貿易,始于唐朝雲南地方政權的南昭國時期。而此時期的八大行政區中,十赕區(洱海地區,今大理下關地區)爲直屬區;鐵橋節度爲今迪慶、麗江地區及鹽邊諸地,鐵橋節度的主要民族爲麽些、西蕃。通過十赕區、鐵橋節度的普洱 茶貿易之路,也就是著名的“大理、麗江、迪慶、西藏”茶馬古道之一,目前爲大家所周知。
南诏在統一洱海區與滇池地區後,與唐朝的交往,即通過拓東節度(玉溪、昆明、曲靖、昭通)的滇、川、藏及滇、川、長安的古道,是另外一條重要的茶馬古道。
由于蒙舍诏從永昌到巍山,再到洱海,建立以大理爲都的南诏國,加之,後來段氏大理國的傳承,銀生節度、永昌節度以及巍山地區,自然都成了雲南産茶與制茶的重要區域。從臨滄地區發現衆多的野生古茶樹群落,甚至在離南诏發源地----巍山不遠的南澗縣保華擁正鄉都發現了野生大茶樹群落,可以說明這一點。
總之,南诏以來的雲南古茶區,包含了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德宏及大理的部分地區,這些地區現在也都是普洱 茶的重要産區,只是清朝置普洱 府轄西雙版納、思茅以來,這兩地的名氣稍大而已。
雲南曬青毛茶的誕生
《蠻書》記載“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說明當時雲南少數民族 制茶用的是曬青茶工藝,且是散茶形態。那雲南曬青工藝是如何誕生的呢?據朱自振先生《茶史初探》一書解析,曬青工藝來源于雲南少數民族 的原始的燒茶與曬茶加工方法。
原古的茶葉加工,首先可能來自茶葉的直接曬幹,利于存儲,而且曬幹是原始生活中最普遍和最經常的實踐。另外,人們在經常飲用中發現和爲了克服茶樹鮮葉的青苦氣味,産生了對茶葉的簡單加工,燒茶就是最簡單的一種。燒茶遺俗現在雲南的傣族、佤族中間還有流傳。傣族、佤族所謂的燒茶,也即把茶樹上采摘的一芽五六葉的新梢,先放在火上燒烤到葉色焦黃,然後再投入到壺中煎飲。燒茶也就是殺青工藝的原形。燒茶所用器具,從最先的石器、陶器到鐵器,雲南少數民族 中都有采用。
“燒茶”的傳承,最原始的,目前雲南還有佤族的鐵板烤茶,傣族、基諾族的竹筒烤茶等。佤族鐵板烤茶用的是铁板为“燒茶”容器,用茶樹鮮葉在鐵板上烤制到焦黃,然後再煮飲;而竹筒烤茶则是就地取材,用鲜竹筒作为“燒茶”容器,將茶樹鮮葉塞進竹筒,封住筒口,然後扔到火塘中,待烤制到竹筒焦黃爲止,破開竹筒,取出茶葉煎飲。
把燒茶與曬茶這兩種原始加工方法結合起來,即將鮮葉先放在火上略烤一下,然後再把它攤曬至幹,就正式形成了曬青茶的制造工藝。這就是雲南曬青茶的來曆。
“燒茶”的習俗,後來在雲南少數民族 中發展成了烤茶的傳統。爲了方便與實用,不再用茶樹鮮葉,而是用加工好的曬青茶作爲烤茶原料,这也就由“燒茶”的簡單加工方法,發展到了雲南烤茶的存貯加工方法。在蒙舍蠻統治的中心地區---洱海地區,烤茶習俗更爲普遍,大理白族的“三道茶”也由此而來。隨著南诏與大理國的傳承,烤茶成了雲南很多民族與地區的傳統。傣族、基諾族的用鮮茶樹葉的竹筒烤茶,也發展成了用曬青茶加工的雲南竹筒茶産品。
蒙舍蠻的品飲習俗
《蠻書》記載“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這種飲茶方式,在唐朝及之前也是一種大衆習俗。而餅茶的制造與品飲,則是陸羽認爲更高階或高級的方式。經陸羽總結、提高後,團餅茶在唐宋得到了大發展。
《茶經》六之飲曰:“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荑、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陸羽認爲,茶與姜桂和烹,這樣的茶水就像倒入下水道的廢水,但是,市民已經習慣喝這樣的茶了。另外,陸羽之前,晉人劉琨在給其刺南兖州侄子的信中曾寫道:“前得安州幹茶二斤,姜一斤,桂一斤,皆所需也”,《茶史初探》的作者朱自振先生認爲,幹茶即是散茶,由此看來,茶與姜桂和煮而飲之的喝茶方式,晉朝就已經流行。從晉朝到唐朝,這種習俗流行了幾個朝代。
总之,蒙舍蠻的品飲習俗,与上述中原汉文化的大众习俗是一致的。为南诏诞生团饼茶打下了基礎。
雲南團餅茶的誕生
從曆史來看,有了盛唐之世,才有了絢麗多彩的南诏文化。南诏吸收盛唐文化,並使之地方化,民族化,推動了雲南餅茶的誕生。
大唐与南诏有和亲的历史,而蒙舍诏王族弟子经常到长安朝贡,不断频繁接触盛唐文化,甚至直接接受盛唐文化的教育,并将所学的东西不断转换为南诏的制度与文化。
結合茶文化的角度來看,從“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到陸羽認爲比較時尚的餅茶的品飲,因該說都是蒙舍蠻所爲。蒙舍蠻造通過學習大唐的團餅茶技術,追隨大唐時尚,開創了雲南的團餅茶的先河。
另外南诏國是地方政權,與大唐的關系,也是分分合合,頗爲曲折,曆史上就有南诏叛亂等諸多史實。兩次天寶年間洱海戰爭,就有十幾萬內地漢族士卒流落南诏。另外,太和三年(829年)南诏從成都擄掠而回的“子女百工數萬人”(女人與技工),也基本融入到了蒙舍蠻中。上述這些士卒與技工中,肯定不乏飲茶人與制茶人,他们也可谓是雲南團餅茶制造、品飲的先驅之一。
所以,蒙舍蠻活動的洱海中心地區、永昌節度(保山、臨滄地區及德宏州)、以及銀生節度(思茅、版納),都是古普洱 茶的原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