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雲南茶馬王
何選購收藏?
面對上述這些議論和問題,促動著,也深深吸引著筆者去探尋普洱 茶起源、傳統工藝以及自然發酵的秘密,這可是前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巨大財富。
那是什麽造就了曆史上神秘的普洱 茶?是上天的恩賜,亦或是地設的機緣,或者是雲南少數民族 的智慧與心血,或者是陳化的曆史,也可能是茶馬古道上馬幫,還可能是茶馬文化即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結果,……等等,太多的理由讓我心潮澎湃,太多的角度值得我們去探尋。
筆者所探尋的,也許只是傳統普洱 茶的一部分,通過不懈的努力,筆者悟到的是:普洱 茶可以說是雲南民族文化與曆史的積澱。只有神秘的彩雲之南,才造就了傳統的普洱 茶,離開了雲南的天、地、人,普洱 茶就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不複存在。
要摸索“什麽是傳統普洱 茶”,爲什麽普洱 茶會越陳越香,可以從(1)茶區、茶箐,(2)粗制工序(傳統的曬青毛茶工藝),(3)再制工序,(4)運輸,(5)存儲消費等環節來考察。然後,在研究雲南曆史文化與民族茶文化的基礎上,在“制茶學”與“茶葉化學”的指導下,作探尋研究。
在“2002年中國普洱 茶國際研討會”專家小組會議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前所長程啓昆教授指出:“普洱 茶必須是用雲南少數民族 茶區傳統的制作工藝制成的曬青茶爲原料制成的茶品”,也就是說不以雲南茶箐爲原料,不采用雲南傳統曬青工藝的,都不能稱其爲普洱 茶。這也和我們探尋的要點“雲南茶箐、少數民族、傳統工藝”不謀而合。
雲南普洱 茶茶區,有其历史渊源,茶區面积是比较大的,这里介绍与讨论的是四个较大的普洱 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临沧与保山,当然,这里并无褒贬谁之意,且疏漏也再所难免。
古“六大茶山”之于普洱 茶,名冠世界,不用多解釋,但由于曆史的變遷,現在要准確定位某某山,確不是易事。其它的,我們應該知道更多的普洱 茶區,它们是幕后英雄,产品名遍天下,自己似乎默默无闻。实际上,雲南主要的几大普洱 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都为雲南普洱 茶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雙版納茶區造就了早期的西雙版納私人茶莊,以及現代的猛海茶廠;思茅之普洱 ,古老的加工與集散地,與普洱 茶的淵源自不必說,許多老茶人回憶,早期(1920-1940年代)私人茶莊花費頗多請思茅的揉茶技師一事,可見思茅當時加工技術之優良;加之制造貢茶的曆史,有人說“普洱 不産茶”,似乎也是片面之語。很長的期間,普洱 以加工技術及交易集市爲核心,以普洱 为中心的思茅地區,制茶業與種茶業都應該是成規模的。而曆史文獻說,運輸到普洱 加工及交易的茶葉,“近者二日,遠者數月”;也說茶山距離是“周八百裏”。可見,普洱 茶區也是巨大的。
臨滄、保山茶區,古为永昌府,是雲南用茶的鼻祖“蒙舍蛮”(唐代,雲南南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蒙舍诏人)的起源与重要活动區域,可以说滇西茶區(现代的臨滄、保山茶區及德宏茶區)过去是古茶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