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雲南茶馬王
。由于雲南地處西南邊地,交通不便,消費習俗轉換也沒有中原地區快,明朱元璋下诏廢除團餅茶興散茶,並未影響雲南的緊壓茶,因而,雲南緊壓茶得以保留。
明朝以後,人們對普洱 茶養生保健效果的逐步認識,名著《紅樓夢》中就有了記述的普洱 茶消食保健的功效,甚至,焖一罐普洱 茶成爲一種時尚;而科技著作《物理小識》、《本草綱目拾遺》等也有了相關記述。這樣,普洱 茶不僅沒有隨其它團餅茶衰落,反而在清朝得以發展,甚至成爲了貢茶。
以上就是普洱 茶(團餅茶)繼承唐朝餅茶曆史,而在明清兩代得以發展的曆史脈絡。
很多普洱 茶史的研究者在提到《蠻書》時,只注意到了“茶出銀生城界諸山”,他們只注意到了地域概念----什麽地方産茶。而忽視了其它四個重要的環節:
加工工藝
品飲習俗
民族:蒙舍蠻
曆史背景:盛唐與南昭國
通過對這些方面的研究,我們會獲得許多有趣的結論。
關于蒙舍蠻
秦汉以来,云南为益州郡,而益州包含滇与巴蜀之地,益州郡为益州的一部分。据《滇考》载,“汉武帝平滇,初置益州郡,益州刺史治成都,兼理滇、蜀。至三国,诸葛亮南征,破孟获平南中,改益州郡为建宁,以别于益州之名。诸葛亮班师,立南征碑纪念其功绩,立铁柱镇诸蛮,后分设建宁、兴古、永昌、云南四郡, “永昌”即现在的保山、临沧地區及德宏州。“云南”为现在的大理地區。
永昌以其悠久的哀牢文化孕育了蒙舍诏。“诏”者王也,據《雲南志》載,蒙舍诏自言源于永昌沙壹,而永昌的哀牢人有北遷至巍山者,久而久之,與原居此地的昆明人融合始稱爲“蒙舍蠻”。巍山也成爲了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南诏發源之聖地。南诏初期,滇西有六诏,蒙舍诏在其它五诏之南,所以稱爲南诏。
唐王朝爲了遏制吐蕃勢力,采取了扶持地方勢力的策略,永昌與吐蕃最爲接近,蒙舍诏自然就獲得了青睐與大力扶持。經過一系列的征戰與兼並,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诏統一洱海爲中心的滇西地區,唐冊封皮羅格爲雲南王,天寶七載,閻羅鳳冊襲雲南王。隨後,閻羅鳳奉唐朝之命,兼並滇池區,統一雲南。貞元十年,唐置雲南安撫使司,並冊封異牟尋爲雲南安撫使司的土長-----南诏王,至此南诏稱雄于中國西南邊疆。
關于銀生城界諸山與雲南古茶區
《蠻書》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而後來的《普洱 府志》又雲:普洱 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茶,以自唐時。這劃定了普洱 茶大致的产地范围。据《蛮书》的历史背景,银生为南昭国的八大行政區之一银生节度,也称开南节度,银生城为现在的思茅地區景东县,开南城则位于现在的景东县文井乡开南村,银生节度辖區为:西双版纳、思茅,另外还有临沧的部分地區。
南昭政权的行政辖區:十赕區(贞元十年前后为六赕)为南昭的直辖區(洱海地區);永昌节度(保山、临沧地區及德宏州);银生节度亦称开南节度(银生城为思茅景东县,银生节度含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