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雲南茶馬王
“燒茶”的習俗,後來在雲南少數民族 中發展成了烤茶的傳統。爲了方便與實用,不再用茶樹鮮葉,而是用加工好的曬青茶作爲烤茶原料,这也就由“燒茶”的簡單加工方法,發展到了雲南烤茶的存貯加工方法。在蒙舍蠻統治的中心地區---洱海地區,烤茶習俗更爲普遍,大理白族的“三道茶”也由此而來。隨著南诏與大理國的傳承,烤茶成了雲南很多民族與地區的傳統。傣族、基諾族的用鮮茶樹葉的竹筒烤茶,也發展成了用曬青茶加工的雲南竹筒茶産品。
蒙舍蠻的品飲習俗
《蠻書》記載“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這種飲茶方式,在唐朝及之前也是一種大衆習俗。而餅茶的制造與品飲,則是陸羽認爲更高階或高級的方式。經陸羽總結、提高後,團餅茶在唐宋得到了大發展。
《茶經》六之飲曰:“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荑、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陸羽認爲,茶與姜桂和烹,這樣的茶水就像倒入下水道的廢水,但是,市民已經習慣喝這樣的茶了。另外,陸羽之前,晉人劉琨在給其刺南兖州侄子的信中曾寫道:“前得安州幹茶二斤,姜一斤,桂一斤,皆所需也”,《茶史初探》的作者朱自振先生認爲,幹茶即是散茶,由此看來,茶與姜桂和煮而飲之的喝茶方式,晉朝就已經流行。從晉朝到唐朝,這種習俗流行了幾個朝代。
总之,蒙舍蠻的品飲習俗,与上述中原汉文化的大众习俗是一致的。为南诏诞生团饼茶打下了基礎。
雲南團餅茶的誕生
從曆史來看,有了盛唐之世,才有了絢麗多彩的南诏文化。南诏吸收盛唐文化,並使之地方化,民族化,推動了雲南餅茶的誕生。
大唐与南诏有和亲的历史,而蒙舍诏王族弟子经常到长安朝贡,不断频繁接触盛唐文化,甚至直接接受盛唐文化的教育,并将所学的东西不断转换为南诏的制度与文化。
結合茶文化的角度來看,從“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到陸羽認爲比較時尚的餅茶的品飲,因該說都是蒙舍蠻所爲。蒙舍蠻造通過學習大唐的團餅茶技術,追隨大唐時尚,開創了雲南的團餅茶的先河。
另外南诏國是地方政權,與大唐的關系,也是分分合合,頗爲曲折,曆史上就有南诏叛亂等諸多史實。兩次天寶年間洱海戰爭,就有十幾萬內地漢族士卒流落南诏。另外,太和三年(829年)南诏從成都擄掠而回的“子女百工數萬人”(女人與技工),也基本融入到了蒙舍蠻中。上述這些士卒與技工中,肯定不乏飲茶人與制茶人,他们也可谓是雲南團餅茶制造、品飲的先驅之一。
所以,蒙舍蠻活動的洱海中心地區、永昌節度(保山、臨滄地區及德宏州)、以及銀生節度(思茅、版納),都是古普洱 茶的原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