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雲南茶馬王
現代則是下關茶廠(前期康藏茶廠)的主要原料供貨商,也可以說是雲南緊壓茶的重要支柱之一。下面的論述摘自普洱 茶未受炒作之年代,可見一斑:
《制茶学》(主编:安徽农学院陈椽,1979年11月 第1版 )P 262,“一、云南紧压茶”
“雲南是我國的古老的茶區,也是世界茶樹原産地。茶葉生産曆史悠久,質量極佳。曆史上以生産緊茶、餅茶、圓茶、方茶著名。普洱 茶遠銷東南亞各國和日本、意大利、法國等,緊茶、餅茶、圓茶主銷西藏和本省藏族地區,年産量近10萬擔。”
“目前主要集中在滇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茶廠加工,猛海、昆明茶廠也有部分生産,但下關茶廠産量最大,年産量占全省總産量的74%左右。”
上述這段摘錄,反映的是70年代雲南緊壓茶的一個片斷。現在,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等地,都發現千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樹群落,樹齡最長的有兩千多年,特別是思茅瀾滄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群落與臨滄地區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群落最具代表意義。因而,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認爲西雙版納或是思茅是普洱 茶的唯一原産地,都是十分片面的。可以肯定地說,這四大茶區(或更廣泛一點的相臨周邊區域)都是普洱 茶的原産地。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普洱 茶是雲南民族傳統工藝茶,從雲南民族文化曆史來看,四大茶區的少數民族的遷移融合及交流,也才造就了神奇的普洱 茶。
總之,筆者認爲,雲南南路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茶區)與西路茶區(臨滄、保山及德宏茶區,以及大理南澗等地茶區),都屬古老茶區,沒必要厚此薄彼,更不能像以前有的信息,誤導消費者,炒作某一很小的區域,打壓其它區域。實際上,四大茶區的茶箐、地理環境與民族加工工藝各具特色,才構成了的燦爛的普洱 茶文化。普洱 茶是雲南少數民族 傳統工藝的結晶,後面筆者要談到的傳統工藝與自然發酵可以證實這一點。
普洱 茶名稱的出現在明朝,明代謝肇制的《滇略》卷三中雲:“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說明,明朝期間雲南緊壓茶是鼎盛的。
然而,普洱 茶曆史上的開篇文章在唐代樊綽的《蠻書》中,其卷三雲:“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唐朝時期,南昭國是雲南的地方政權,蒙舍蠻是南昭國的主要力量,受唐王朝扶植,它們間的交往是密切的,蒙舍蠻的這種飲茶方式,在唐朝也是普及的,甚至成了大唐市民們的習俗,雖然陸羽覺得不屑一顧,但是其《茶經》裏卻作了重要記載。
雲南利用茶葉的曆史早于唐代,在三國的《七誨》裏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當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而要說到雲南茶葉的重要發展,或者說普洱 茶的成型,我認爲是盛唐漢文化與南诏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至于說更早的關于古滇國用茶的曆史還有待考證。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爲中國最早用茶是在巴蜀,特別是巴,三國《廣雅》就載有荊巴間采茶作餅的史料。古滇國、南诏與巴蜀的交往與爭戰,對雲南茶葉的發展也有著重要作用。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