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沱茶集團的故事集:曆史這樣定格
今年5月,我們兩次參觀下關 沱茶博物館。博物館設在茶廠一進大門的右側,和其他的現代廠房設計不一樣,博物館采用的是傳統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的設計,灰白色彩的樸實靜逸和飛檐串角間的大氣典雅相得益彰。雕刻著中國工程院院士、茶界泰鬥陳宗懋題寫的:“下關 沱茶博物館”幾個字的石頭靜臥在草毯上。拾級而上進入大門,幾組表現制茶、運茶的雕塑在院子裏無聲地忙碌著,空氣裏彌漫著淡淡的茶香,還沒走進展廳,我們就已忘記了身處一個大型的工業廠區——這是茶的文化故裏,是茶的曆史長河,是茶的大千世界......
在第一展廳,我們見到了鑲嵌在地下的滇藏茶馬古道行走路線沙盤。在高低起伏的群山峻嶺間,一條蜿蜒盤曲的茶馬古道霸氣地穿山越嶺、渡河過江直至拉薩。依靠醒目的蒼山、洱海,我們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所在地——下關 。普洱茶區向西北方向的“茶馬北線”和臨滄、保山茶區向北邊方向的“順(鳳慶舊稱順甯)下(下關 )線”等幾條茶馬古道支線和南方絲綢之路,無一不交彙于下關 ,下關 成爲茶馬古道的咽喉要塞。
清雍正至光绪年间,滇南一带疟疾、鼠疫等瘴疠流行,据清光绪《普洱府考》记载,乾隆末至光绪年间,死于疟疾、鼠疫的普洱文武官员就达17人,士兵和当地团练的兵丁更达数百名。嘉庆五年(1800年),迤南兵备道道台屠述谰也染瘴身亡。其间平民百姓死亡的人数更不可胜计。疟疾在景谷流行的时间最长,民国时期,景谷成爲云南的一等瘴区,千村薜苈,万户萧疏。加之这些地方匪盗出没频繁,不少茶商、馬幫爲此望而卻步。茶葉交易中心于是逐漸西移。到清代後期,滇西的商貿重鎮——下關 ,就取代了普洱成爲西南最大的紧压茶加工中心和茶葉交易集散地。大大小小上百家商號集結于此,成群結隊的馬幫進駐連片的馬店、堆店,低沈回響的铓鑼聲和此起彼伏的趕馬調萦繞于此,南來北往的馬幫彙成了人流、信息流、資金流。
1902年,中國茶葉史上一個重大事件發生了,它就是“永昌祥”創制出下關 沱茶。
“永昌祥”的創始人乃何許人也?下關 沱茶到底由誰創制?要回答這些問題,得從清光緒28年(1902年)說起。是年,當初頗有影響力的大理喜洲四大商幫首富嚴子珍創建了“永昌祥”商號。禀賦聰穎、富有遠見、極谙經營之道的他,十分善于捕捉商機。經商中,他在西康會理(今四川)結識了江西巨賈彭永昌,並爲彭所賞識。1902年初,雙方議定由彭出資、由嚴出力創立商號,“永昌祥”于是誕生了。鑒于當時滇茶在四川供不應求,川絲滯銷積壓的市場狀況,永昌祥制定了“川銷滇茶,滇銷川絲”的經營方略,同時將總部由喜洲遷至下關 。
當時,通過馬幫從普洱、臨滄地區運往下關 的大葉種青毛茶,在原料産地用筍葉包裝運到下關 後再揉制加工運往西藏、四川等地,所以,下關 的商戶均以揉制緊茶、餅茶而著稱。“永昌祥&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