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的幹燥方式及其優缺點|謝榮
較小較多,以防止茶葉掉落。焙蓖用了一段時日,容易讓茶葉夾雜在空隙中,而拍打不出來産生焦條。此時,要更換新的。
1.3:箱体式茶葉烘焙機:采用電熱管加熱裝置對茶葉進行烘焙,電熱管産生的熱能沿著機內風道右側向下輸送,通過攤葉層由左側風道經箱頂煙囪排除。機上配置電子控溫儀,電子數顯定時器等。調整好所需的溫度,時間後,加熱管便開始加熱,當溫度達到設定值以上,加熱裝置自動停止,溫度低于設定值則自動加熱,但排氣不停,以達到自動恒溫的目的。設定時間一到,加熱停止而排氣不停,防止茶葉産生焦火味。
依据机型不同,机体容量不同,烘焙量也不同,箱体内配置9-12层焙筛不等。
烘焙方法:将茶葉裝入焙篩,一般以焙篩容量的八成爲適量,中間挖幾個洞。焙溫:清香型的茶葉掌握在100℃--120℃之間,濃香型的在120℃—135℃之間,高火的135℃以上。
烘焙時間:90min—120min翻焙一次,以達到均勻的目的。總的焙茶時間因茶而異,高檔茶的焙時較長,溫度較低要“低溫長烘”。
箱体式茶葉烘焙機操作簡單,成本低。但溫濕度上下層不一,主要是最上層溫度低,而最下層濕度大,翻焙時要常調整各篩的位置。
1.4:自动链式烘干机:由加温设备,鼓风设备,烘箱设备,传动系统和输送装置等组成。
加温设备使用“原煤热空气发生炉”和“无烟灶”等设备。“原煤热空气发生炉”主要形式都为管内壁放热式,即火管的外壁加热,通过管内壁放热,用鼓风机把热空气鼓到烘箱内进行烘干。这种空气无烟气等,因而在烘干过程中清洁无异味。但恒温效果较差,所焙茶葉因溫度的忽上忽下,烘焙精茶難以焙出高檔茶,焙毛茶效果尚好。
无烟灶:它是在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下,产生近乎无烟味的烟道气,来进行烘焙茶葉的爐竈。無煙竈在充分燃燒的同時,采用煙粒沈降和星火消除的方法,使産生的煙道氣的煙氣成分減少到極少的程度。無煙竈由鼓風機、燃燒室、沈降室、火星消除器、混合室、生火煙囪等部分組成。無煙竈經一定時間的加溫蓄熱後,竈體吸足了熱量,加之,均勻的添置燃料,溫度相對穩定,一般溫差在5℃之間。
热风炉,无烟灶产生的热量,利用鼓风机将之送人自动链式烘干机内,烘干机的百叶板在输送链的输送下,载着茶葉進行烘焙。每層翻動一次,直至輸出出茶口。焙茶時用調整燃料的多少加上調整冷風量來控制溫度的高低,同時利用調速開關調整烘焙時間長短。烘焙精制茶的機子的機型比烘焙毛茶的要大,百葉板篩片的孔目要小,因焙精制茶的時間較長,機內容量要較大,這樣機內的溫度便相對恒定。
2 3种干燥方式对比
物有所长,必有所短,为了区别它们在使用上的差异之处,将同一号水仙毛茶用傳統炭焙工藝,箱體式茶葉烘焙機和無煙竈配置自動鏈式烘幹機進行烘焙,比較。
2.1原料:一级水仙拣去梗片加工成半成品。外形:条索肥壮长大,色泽尚乌润,香气清香欠持久,滋味尚醇厚鲜爽,叶底尚厚,软亮,汤色橙黄尚亮。
2.2烘焙方法及过程:
⑴:将茶叶装入6 CH---56型箱体式茶葉烘焙機中每篩1.75kg,共21kg。溫度115℃。每焙90min翻動一次,翻四次後,改用120℃,每90min翻動一次,焙二次。
⑵:用三台6cH30型自动链式烘干机连续烘焙,以无烟煤为燃料,无烟灶为燃烧体。摊茶厚度2 cm。第一台焙时100min,温度110℃。第二机焙时100min,温度115℃,第三台焙时90min,温度120℃。
⑶:传统炭焙法:每焙笼装入匀堆的茶葉3.5kg,調整好溫度後。起初4h,每30min翻焙一次,後改用40min翻動一次,溫度先高後低。總焙時11h。
比较:
一周后,取上①—③茶作爲比較。
1:外形:③茶收縮程度最大,條形最爲緊結,沈重,但下段多,①茶的收縮程度最小,條形較粗松,②茶的條形介于其中;①茶色澤較爲烏潤;②茶尚烏潤。
2:干闻香气:③茶香氣炭火香明顯,花香內斂,①茶香氣顯露清純。②茶香氣稍濁,略帶煤煙味。
3:湿闻香气:①茶香氣先顯露,但退得較快,②茶香氣略濁且低。③茶炭火香較顯略帶焦糖香,爾後花香漸顯。
4:滋味:①,②茶滋味醇和,①茶不如②茶耐泡,但鮮爽度高,③茶滋味醇厚,水香較好,更耐久泡。
5:汤色: ①茶湯色較②茶橙黃明亮,③茶初時湯色微濁爾後漸明亮。
6:叶底:①②茶葉底軟亮,③茶葉底欠軟亮。
总的来说,炭焙茶外形緊結,沈重。色澤欠烏潤,有些灰灰霧霧的、香氣內斂、滋味醇厚、茶香入味、品質較高,但産生的下段較多且生産成本較高,技術含量高,不易掌握。而箱體式烘焙機所焙的茶香氣最爲顯露,但存在滋味稍欠醇厚,耐泡度不高、容易返青的缺點。鏈式烘幹機焙茶,品質稍差,但生産效率高並且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容易掌握,適合批量性生産。
从三号茶的品質特征中不難看出,在初制過程做青階段茶葉的色、香、味等品質特征已基本形成,要再通過精茶的加工形成最終的茶葉品質。精茶的優良品質于幹燥過程的火攻有著密切的關系。並且,烘焙方式對茶葉的最終品質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节节清(福建)茶业有限公司 谢荣
《福建茶叶》2010年 1--2期
武夷岩茶的幹燥方式
武夷岩茶制作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