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立,俗曰坑。茶産石罅,隨山上下,天地皆青,疑非人境。杭州西湖之獅子峰,猶不兔有煙火氣,茶有坑口坑底之別,坑底者尤難得,色香味更佳。作僞者率以近坑之茶紊之。”因清代湧溪火青 就很有名,這裏所說的産于石井和湧溪一帶的石井茶,可能就是“湧溪火青 ”。
據《甯國府志》記載:“宋時泾縣有茶樹四百萬六千六百八十七株”。據考證,湧溪火青 起源于明朝。關于它的來曆,當地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湧溪有一位名叫劉金的秀才,外號羅先生,一年春天在湧溪彎頭山發現一株“金銀茶”(半邊黃葉半邊白葉的茶樹),便采回細嫩芽葉創制成“湧溪火青 ”,後時貢皇帝,火青隨之廣爲傳名。
另據《泾縣志》記載:清順治二年(公元1646年)“由磨盤山南起至湧溪,廣闊三十余裏,多産美茶並杉木。”可見三百多年前,湧溪茶就相當有名了。清鹹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火青年産量有百余擔,爲火青生産的最盛時期。
有人推斷,“火青”是由“烚青”演化而得名,由屯綠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術發展創制而成。目前屯綠産區仍稱“炒幹”爲“烚幹”火青的烚幹特別精湛,是目前其他炒青類綠茶炒幹技術無法相比的;火青制造技術之精華在于炭火烚幹。古有詩雲:“摘來嶺上白雲賒,夜燭風前處土家,三月報殘春未頭,東園讒說鍛梅花”。
火青産于泾縣湧溪的豐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其中豐坑的團結岩、陰上岩、岩腳下;盤坑的雞爪塢、蘭花坑、飯井石;石井坑的鷹窩岩等地的茶葉自然品質爲上。産區境內黃96山屬黃山余脈,海拔1175米,爲泾縣最高峰,山勢雄峭,溪流奔放,竹木蒼翠,風景秀麗。湧溪河彙境內七十二條山溪,常年清泉長流。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5℃,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茶園土壤爲烏沙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和氨磷鉀含量豐富,爲茶樹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用于制作湧溪火青 的鮮葉采自于一罕見的白茶變異品種—湧溪柳葉種茶樹。此茶常年與山花爲鄰,白雲作伴,故葉如碧玉、味似花香。采制工藝十八道,生産曆史五百載。成品火青,形似珠粒、落杯有聲;色如墨玉、油潤顯毫、湯色杏黃明淨,滋味醇正回甜,質優形美,耐泡持久;沏一杯芳香滿座,呷一口潤肺沁心。實乃茶中之珍品,曾爲曆朝之貢茶。
湧溪火青 曆史上在清鹹豐年間(1851—1862年),年産火青曾達百余擔,其中高檔火青達20%左右。但以後至建國前夕,每況日下,瀕于絕迹。新中國的成立,使湧溪火青 茶重煥生機。1955年泾縣開始恢複制作火青茶,當年並將5公斤極品寄往北京,請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品嘗,國務院辦公廳爲此專函鼓勵湧溪人民:“此茶很好,希再接再勵……”。
1956年即形成批量,国家也开始挂牌收购,并定为送北京的礼茶。此後,湧溪火青 也同時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