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湧溪火青 ,因其制法類似炒青,爲區別于徽茶炒青,將“炒”改爲“烚”(xiá霞,火貌)字,曾稱“湧溪烚青”。新中國成立後,改爲今名,簡稱“火青”,爲中國極品綠茶之一。火青産于安徽省泾縣城東70公裏湧溪山的豐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産區山高谷深,河溪密布,清泉長流。茶園多分布于群山環抱的谷坑中。空氣濕度大,土層深厚肥沃。茶園周圍松竹蒼翠,風景秀麗。
采制工藝與茶品:每年清明後3~5天開采。每隔1~2天采一批,共采10天左右。采摘標准爲一芽二葉,身長爲3厘米左右,勻淨整齊。鮮葉經揀剔、殺青、揉撚、炒幹、做形、篩選等工序制成,全過程需要20~22小時。該茶的關鍵工序,是炒幹做形過程全部以手工操作,在深鍋內進行,炒時手心向上,五指拼擾,手掌伸直,由鍋心至鍋面翻炒,邊炒邊出風,至初具蝦形,5~6成幹時起鍋,攤于軟扁容器內晾1~2小時,後定型幹燥,至茶葉全部卷曲成螺旅圓珠,每公斤800顆左右,顆粒細嫩重實,色澤墨綠瑩潤,銀毫密披。沖泡形似蘭花舒展,湯色杏黃明亮,香氣濃高鮮爽,並有特殊清香。可沖泡4~5次,以第2~3次最好。
火青茶,始制于17世紀初葉,自明代起即被列爲貢品。據《泾縣志》記載:清順治二年(1645)“由磨盤山南起至湧溪,廣闊三十余裏,多産美茶並杉木”。至鹹豐年間(1851~1861),爲火青生産的最旺盛時期,年産量曾達百擔。後來斷産,從1956年恢複生産,1982年在長沙全國名茶選評會上評爲全國名茶,同年被商業部評爲優質産品,1983年獲經貿部出口榮譽證書。銷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部分出口。
編輯本段名稱來源
湧溪火青 久負盛名。清代“揚州八怪”詩人王巢林,飲嘗湧溪火青 後,頓覺六腑芬芳,詩興大發,揮毫抒情曰:“不知泾邑山之崖,春風茁比此香靈芽;兩莖細葉細雀舌卷,蒸焙工夫應不淺;宣州諸茶此絕倫,芳馨那遜龍山春;一歐瑟瑟散輕蕊,品題誰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雲,令人六腑皆芳芬;長空霭霭西林晚,疏雨濕煙客忘返。”對湧溪火青 茶之質量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泾川塗茶,芽細色白味香,爲上供之物”。這是清代陸延燦《續茶經》中,引自《隨見錄》關于泾縣産茶的一段記述。原書作者和寫作年代不詳。溯本探源,泾縣在明未清初就盛産名茶了,除了細嫩多毫味香的泾川塗茶餐,泾縣還産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名茶。
如徐珂《可言》(1924年)有关石井茶的記述頗詳:“胡惠生,泾縣人,有文學,嘗以其鄉之石井見饋,飲而甘之,味至厚,以視吾杭龍井之明前雨前,色不及時香相若也,殆坑口所産欤?其叔樸安語予雲,泾之茶名繁矣,皆系之以地。縣志所載,惟白雲一種,産白雲山,今則滿境蓬蒿,一林荊棘,不複有茶。晚近似來,茶之著名者爲石井,湧溪次之,石井、湧溪皆在黃93山麓,石井尤深邃,兩峰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