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安徽名茶在香港等南洋市場銷售,得到國內外飲茶愛好者的普遍好評。1979年仲夏,鄧小平同志來到泾縣,品嘗了湧溪火青 後稱贊道:“湧溪火青 有黃山毛峰、西湖龙井之好,以后就喝此茶”。湧溪火青 茶1982年被商業部評爲全國名茶。1988年在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上獲銅質獎。如今,湧溪火青 已形成“特貢”、“貢茶”、“雲霧爪”等十幾種系列産品,遠銷國際市場。
産地介紹
湧溪火青 茶屬珠茶,産于安徽省泾縣城東70公裏湧溪山的豐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泾縣志》上曾描述道:“由磨盤山南趨至溪溪山廣袤三十余裏,多産美茶並杉木”。這一帶山高林密,谷深溪湧,雲霧缭繞,花草叢生,生態條件得天獨厚。
据测定,该地区年降雨量约 18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达到90%,平均日照百分率40%左右,春季日照百分率仅26%,尤以涌溪盘坑的云雾爪和石井坑的鹰窝岩地所产茶叶品质最佳, 为湧溪火青 之极品。 有人推断,“火青”是由“烚青”演化而得名,由屯绿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術發展創制而成。目前屯綠産區仍稱“炒幹”爲“烚幹”。
編輯本段采摘要求
火青采摘期的一般自清明到谷雨,采摘要求“兩葉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齊整,朵朵勻淨”。即采摘八分至一寸長的一芽二葉,個頭要均勻,芽葉要肥壯而挺直,芽尖和葉尖要攏齊,有鋒尖,第一葉微開展仍抱住芽,第二葉柔嫩,葉片稍向背面翻卷。湧溪柳葉種是適制湧溪火青 的優良品種資源。采回的鮮葉,要嚴格揀剔,做到“十二不要”,魚葉、病蟲葉、闊葉、芽葉不並齊及節間長的葉、“半邊翹”的葉、對夾葉、老葉、團葉、破碎葉、單片葉、受凍葉、芽頭萎縮及超過長度的葉,一概不要。鮮葉要攤放6小時左右付制,當天鮮葉當天制完。
制作工序
火青制造工序分殺青、揉撚、炒頭坯、複揉、炒二坯、攤放、掰老鍋、分篩等工序。全程約20小時左右。
殺青
用直径46厘米的桶锅,锅温140—160℃左右,投叶量1.5—2公斤殺青时间6—7分钟,殺青程度要掌握适当偏嫩,殺青叶不能有泡点和焦边。出锅后抖散水汽,及时揉撚。
揉撚
雙手輕輕團揉,用力不宜過重,達到初步成條和擠出部分茶汁即可。
炒頭坯
炒頭坯用桶锅,锅温100—110℃,投叶量为0.8公斤左右揉撚叶,快速抖炒,散失水分,炒到茶不粘手即可。出鍋複揉,繼續炒二坯。
炒二坯
鍋溫80—85℃,每鍋投入複揉葉1—1.5公斤,慢慢炒烚做形,多炒少抖,至茶葉彎卷,形成蝦形,即可出鍋。攤涼3—5小時左右,即可掰老鍋。
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