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名茶:湄潭翠芽|湄江翠片
湄江翠片 ,原名湄江茶,因産于湄江河畔而得名。創制于1943年,至今已有60多年曆史,爲貴州省的扁形名茶。主銷貴陽、遵義,也銷北京、上海和香港等地。作爲饋贈親友,招待國際友人的禮品茶。产地 湄江茶産于貴州湄潭縣。湄潭縣位于貴州北部,氣候溫和,雨霧日多,土壤肥沃,結構疏松,含礦物質豐富,對茶樹生長極爲有利。
簡介
曆史
湄潭種茶曆史悠久。唐朝陆羽在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有湄潭不僅能産茶,而且茶味很美的論述。宋代則有以茶葉爲上貢的記載。如今的湄潭,擁有全國聞名的大型茶場和星羅棋布的農村茶園。有創建于三十年代末的貴州省茶葉研究所。
品級
湄江翠片 采自湄江良種苔茶的嫩梢。清明前後開采,以明前茶品質最佳。特、1-2級翠片采摘標准爲:一芽一葉初展,芽長于葉,芽葉長度分別爲1.5厘米、2厘米、2.5厘米。三級翠片采摘標准爲:一芽二葉初展,芽葉長度不超過3厘米。通常,制500克特級翠片需采5萬個以上芽頭。一級翠片約需4萬個左右芽頭。采回的芽葉必須分級攤放在通風陰涼處,攤放厚度每平方米1-1.2公斤,失水量8%左右。一般曆時3-5小時。
品質特點
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籽,隱毫稀見,色澤綠翠,香氣清芬悅鼻,粟香濃並伴有新鮮花香,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甜,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綠勻整。
産業發展
湄江茶是肩形高級綠茶,有40年曆史。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设于湄潭境内的中农所相茶試驗場,以湄潭苔茶群體品種爲原料,仿照龍井工藝試制而成。1954年將湄江河名與茶名融在一起正式定名。江河美,茶葉香,更加令人神往。湄江茶雖與龍井工藝相似,但由于所用湄潭苦茶品種生長旺盛,節間較長,葉質肥嫩,芽葉肥壯,采摘細嫩勻齊,經過攤晾的鮮葉按殺青、攤晾、二炒、再攤晾,而後低溫烘幹的工序,手工操作,制作精湛,茶葉品質別具一格。沖泡後一片片扁平秀直的茶條,頃刻變成一朵朵、一芽一葉的小花在杯中怒放,散發出一股股清香嫩爽的茶香。它既是一種高雅的藝術珍品,又給人們以美的享受。湄江茶因能與獅峰極品龍井媲美而暢銷省內外。
采摘過程
手采法
手采法中國傳統的采摘法,各地方法很多,常因湄江翠片 樹齡、樹勢和茶類對鮮葉原料嫩度要求不同而不同。手采法的特點是:采摘精細,批次多,采期長,産量高,質量好,適于高檔茶,特別是名茶的采摘。因此,盡管手采法工效低,費工大,但在可預見的將來,仍有其積極的意義。
2手采的基本方法
①打頂采摘法亦稱打頭采摘法:是俟新梢展葉5-6片葉子以上或俟新梢即將停止生長時,采去一芽二、三葉,留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