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紅茶的運銷曆史|祁门紅茶曆史
祁門香”。爲了統一口徑,後來余幹臣將他各個茶莊所制的功夫紅茶(含堯渡街紅茶莊),統一命名爲“祁門紅功夫茶”,簡稱“祁紅”。
六年後,余幹臣又在祁門閃裏等地開設了紅茶分莊,産地不斷擴大,産量不斷提高,在市場所占份額也越來越大。
1951年4月,曆史悠久的堯渡街茶號國營化改造爲中國茶業公司貴池茶廠堯渡街加工廠。爲進一步保護祁紅聖地,弘揚祁紅文化,2010年4月,國潤茶業在中國茶業公司貴池茶廠同春加工廠原址,擴建“東至縣同春茶號有限公司”。同春茶號也是余幹臣留下的祁紅老字號,日本侵略時期毀了一大半,但茶號遺址尚存。
從漢口到上海到屯溪
曆史上紅茶運輸先由祁門阊江經景德鎮至饒州,再改用大船以小汽輪拖駛,渡鄱陽湖到九江,再至當時中國最熱鬧的紅茶交易市場—漢口。
在老輩人的描述裏,祁紅離開徽州故裏,啓程轉運時可謂盛況空前。“頭批滿堆,即擇吉日良辰,鳴炮奏樂,大宴茶師及工人,勻堆成箱後,即抽茶樣一箱,派水客送樣至漢口。漢口茶棧大開中門迎水客,並設宴款待,儀式非常隆重。”其中“中門接客”是徽州人接待規格中最高的禮遇,祁紅便享有這樣的待遇,可見其尊貴。于是,在徽州的民間,就有“一品官,二品茶”這樣的叫法。
在祁紅風光紅火的那些年裏,北洋政府農商部曾經在祁門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茶葉科研機構—祁門茶葉改良場。這個改良場的建立,再次把祁紅提高到了中國頂尖級好茶的高度上。
漢口作爲中國“茶葉港”的曆史可追溯至17世紀中期。山西商人在漢口經營茶葉生意,銷往俄國,世界因爲茶葉而認識了漢口。至19世紀中期,俄國人不再依托晉商來獲取茶葉,他們來到早已熟悉的中國內陸城市漢口,自己做起了茶葉生意。自此,開啓了漢口作爲“茶葉港”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黃金時代”。由兩湖、江西、安徽等地彙集到此的茶葉,經漢口加工、包裝之後運往俄國以及歐洲各國。這一時期是漢口對外貿易最旺盛的一段,中國除上海外,其他開埠城市望塵莫及。直至上個世紀20年代,世界局勢驟變,這條由漢口往外的茶葉之路才逐漸蕭條下來,至此,漢口作爲“國際茶港”的時代才告一段落。
在漢口的舊俄租界裏,那些因茶葉而興的建築仍默默伫立。巴公房子、李維諾夫別墅、東正教堂、新泰洋行、阜昌路(今南京路)……從這些地名和這些老房子仍然可以尋覓到當年老漢口繁華的蹤迹,追尋當年漢口茶港的輝煌年代。
那時的漢口,既是中國茶産區最大的內地商埠,又是中國茶葉出口的最大口岸。它將湘鄂皖贛四省紅茶彙集至此,經水路、陸路、鐵路等方式向外輸出。據資料記載:“十九世紀後期,中國茶葉占據世界茶葉市場的86%,1868年茶葉出口占全國出口商品的一半以上,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商品。而漢口茶葉出口量則長期位于全國茶葉出口總量的60%,最高時達85%。”每年一到茶季,漢口的茶葉大市場雲集各地茶商,旅館客棧,茶客滿堂。漢口的工廠裏聚集著周邊各地趕來做工的人。漢口長江沿岸茶碼頭茶叶装箱转运,碼頭上下昼夜不停,从老照片里便可见到那时江面运茶的船只絡繹不絕,繁忙非常。
然而,兩年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火,驚擾了漢口港的繁忙,也驚擾了徽州一帶平靜的茶山。戰爭期間,茶葉貿易受到極大的幹擾,祁紅外銷降低了80%,對于深山裏的茶农来说,这可以算得上致命的打击。此时,苏联成立,俄国商业收归国有,俄商停业。而英国商人拒绝在汉口交易,在这样的情况下,祁红的主要交易市场不得不东移至上海。 此时,那些以茶爲生的徽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那時的祁門到上海,只有阊江水路。相比走熟多年的漢口水道,這一路曲折多山,環節衆多,耗資巨大。另外是政府的茶稅激增,自1916年起,安徽省財政廳就以便利征稅爲名,在祁門縣城吳橋頭(仁濟橋之下)和西鄉閃裏各增設厘金卡一處。而此前,祁門南路倒湖早已有厘金卡一處。這種重複設卡,已經嚴重增加了茶農的負擔,茶農忍無可忍,抗爭之事時有發生。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之下,面對陌生而漫長的旅途,徽商們依然義無反顧地出發了。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後,祁紅的外銷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爲了籌措資金,積累外彙,支持抗戰,國民黨政府對全國的茶葉實行統購統銷的政策,規定各産茶省成立茶葉經管機構,統一收購茶葉,先是交由剛剛在上海組建的中國茶葉公司銷售,後改爲集中運往香港,交駐港的富華貿易公司統一對外銷售。官方的介入使祁紅的銷售環節減少,市場秩序得到改善,差價上升,茶農積極性提高。上海失陷之後,徽州地區的古鎮屯溪一度繁榮,有“小上海”之稱,成爲祁紅外銷的另一個主要窗口。祁紅得地利之便,成就了一種亂世中獨特的繁榮景象。
據史料記載,祁紅産量最高的年份是1939年,有近7萬箱,按照每箱50斤計算,也有3.5萬擔,約占當時全國産量的三分之一。而當時一擔紅茶最高可以賣到360兩白銀,也創下了紅茶的最高售價。那時,僅祁門一縣,經營祁紅的茶號最多時就有440余家。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國際貿易中,外商因爲長期購買和習慣飲用中國祁紅,印象極爲深刻,許多老顧客一提起祁紅,就贊不絕口。在交易時,一般客戶都不需要寄茶樣,即能按照我國標准茶號訂購,有的要求和我國簽訂購買祁紅的長期合同。特別是英國荷蘭等國家最喜歡祁紅,他們專門設計了各種祁紅小包裝,供本國和轉口其他國家市場銷售的需要。
茶號—祁門紅茶經營的起點
說到祁紅的經營,我們不能不提到那些根植于古徽州集鎮之上的茶號。據說,祁門縣的每一個村落,都有自己的茶號。
茶號是徽州人在當地的機構業茶,通常集收購加工運銷于一體,是一種季節性很強的制茶場所。茶號的經營場地,既有專門的處所,也有借助其他地方的。
經營茶號,一般是對半成品的毛茶進行深加工,按照業內人的說法,叫“精制”。茶號收購毛茶的渠道一般有兩種:山客向茶農零星收購,轉而販賣給茶號;另一種是茶號自己到茶農家裏收購,或者茶號在産區設立專門的收購點,像這樣的茶號,主號叫門莊,收購點叫子莊。而那些經營茶號的業主,基本都是當地有聲望的鄉紳。
茶號內部分工很細致,具體地說有掌號、賬房、掌烘、看樣、掌堂秤、管廠、箱司、鉛司、揀絲(發揀收揀收發竹籌)、水客、廚司等。從某種程度說,茶號是徽州茶業的發源地。
茶號的經營場地,既有專門的處所,也有借助其他地方的。专门的场所建筑比较讲究,通常是选址干燥、空间开阔,窗户小而多,目的是既通风又防止香气走散。借助的场所多是祠堂。祁门历溪村的合一堂祠堂就是这样一处典型的場所。20世纪30年代时,村里有一位叫王文涛的茶商,在這裏開了一座“和昌號”茶號,大門的右邊用作揀場,享堂樓上用作揉撚場地,樓下有一邊門,直通外面的文會老房。
設置在祠堂的揀場都特別講究,爲方便采光和防雨,天井上部都安裝了可以收進推出的活動玻璃瓦,地板裝得也高,人站在揀板上可以摸著大梁,所以至今祠堂的大梁上還留有五個當年茶工嬉戲時印的“和昌號”茶印。
一般來說,這些茶號有一定的延續性,也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祁門清溪村就有這樣一個茶號,20世紀30年代,村裏有兄弟四人合辦了一座“同聲福”的茶號,開辦時生意很好,後來因爲其中有一個人在外惹是生非,其父只好用“同聲福”抵債,造成四位股東不歡而散,以致村裏産生民謠“茶號同聲福,蝕本蝕到哭”。再後來,村裏另一人重新接手茶號,改名爲“永昌盛”。
茶號支付制茶工人的工資以包工制居多,通常是與包工頭一次性談成。普通制茶200~250箱,需要工人20人左右,300箱需24人,即茶工數根據茶箱數來定。
茶號資金的來源,一般有三種:貸款、附本、自有資金。貸款是茶號經營的主要資金來源,全靠上海的茶棧放貸。那些茶棧每到一二月份就開始派人到茶區來考察,辦理手續。要貸款的茶號先要找一位茶棧信得過的人做擔保,擔保人一般是地方威望較高的鄉紳。
茶號制作了徽州千姿百態的茶葉,從而也打造出以徽州茶葉爲營生的茶葉産業,茶行、茶棧、茶莊,以及圍繞著以茶葉爲産業而派生出的各種組織機構,都是茶號的基礎上演繹發生的,同時又與茶號有著唇齒相依的關系。
祁門紅茶的運銷曆史
祁門紅茶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