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邊三縣茶祖曆史文化特質分析
文化、民族茶文化、民族風俗、民族生活、生産等多種民族文化。
(二)非物質文化形式
各少數民族對茶的敬畏與信仰而生成的獨有的茶耕作文化及祭祀儀式孕育出的獨特文化。各少數民族關于民間文學、民間舞蹈、音樂、傳統手工技藝、傳統禮儀與節慶等方面確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及1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及各少數民族在植茶、采茶、制茶與護茶中演化出的詩歌、故事、傳說等民間文學,這些都是普洱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三、邊三縣茶祖曆史文化內涵
涵蓋瀾滄、孟連、西盟的邊三縣地處雲南省西南部,三縣均與緬甸交界,形成一個面向緬甸境內凸出的三角形,三縣至今仍保留了原生態的民族文化風情、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又稱普洱“綠三角”。
(一)邊三縣有五世茶祖
邊三縣茶樹茶源中的茶祖文化――茶樹起源史上的意义:边三县区域拥有中华木兰化石和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樹、古茶園。瀾滄勐濱中華木蘭化石,距今2500萬年,爲茶樹发育和传播提供了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澜沧老挝黑山、东回帕令黑山,孟连腊福黑山及西盟县佛殿山存活有古茶樹群落;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发现的古茶樹是迄今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过渡型古茶樹,确定了中国云南普洱是世界茶葉起源地和發祥地的地位;瀾滄惠民景邁芒景現存世界所有古茶園中連片面積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因此,邊三縣擁有普洱市作爲茶葉發源地的重要文化載體,是普洱“五世茶祖”文化資源的集中區域。
(二)邊三縣自然生態觀中的茶祖文化――茶葉種植史上的意義
普洱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生存与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其颇具特色的生态观,这一生态观表现为敬畏与崇拜自然,亲合与保护自然,他们将自然界和自然物神化,产生了对天、地、水、山、樹、石等自然物的崇拜。形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生态智慧:自然的力量是神圣而庄严的,主宰人类的全部生产和生活,人们必须敬畏它、尊敬它。自古以来普洱的少数民族以茶爲生,自發現茶、認識茶、種植茶、食用茶,一直把茶看做是生命的一部分來保護、崇拜、繼承和發展。
生活在邊三縣的少數民族至今還保存著傳統的祭茶祖習俗,都擁有自己的茶祖文化:布朗族的山康茶祖節是最隆重的節日,佤族司崗裏的傳說中與茶葉重要的關系,佤族祭茶祖與敬佤山天池水、獻牛頭,行木鼓舞禮相結合,拉祜族山寨在春茶采摘前也進行祭古茶活動,傣族祭茶祖與赕白象等宗教活動融合。邊三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茶祖,並與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表現出其獨特性。
(三)邊三縣民族茶俗中的茶祖文化――人與茶的關系史
唐代朝廷命官樊綽《蜚書.管內物産卷七》中寫道:“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邊三縣各寨人家火塘邊的各種烤茶便是這種“烹”法遺存和演變。“普茶”一詞首見諸文字于明朝謝肇涮所著《滇略・卷三》中記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普洱茶“蒸而成團”的傳統工藝在這裏比比可見,而且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邊三縣世居民族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茶和茶的習俗,特別是布郎族、佤族、傣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種茶、制茶、用(飲)茶曆史悠久,在千百年茶的栽種、加工、儲存和藥用、食用及飲用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創造了自己民族的茶加工食用方法,並發展成自己特有的茶藝、茶禮和茶俗。同時,各民族在茶文化發展過程中都把茶當成一種高潔典雅的物品,認爲茶是上通天神,中達祖宗,下連親友的媒介和信物,各民族在共同的生活與文化發展中形成了多種民族茶文化的融合。
(四)边三县土司文化中的贡茶文化及茶馬古道――“以茶爲媒”的整治、經濟發展史
清道光《普洱府志》記載:“普洱茶名震天下,每年納茶六七千馱,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普洱茶産業發展的現狀是當時輝煌曆史的再現。
東晉常琚的《華陽國志》記載,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國等八個小國家討伐纣王,南方各國以“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現存的茶馬古道遺迹、孟連宣撫司的貢史,可直觀地讓人體味到曆史上邊疆人民對中央王朝崇敬和擁護。
孟連是雲南建立土司制度最早的地區之一,自元代起就成爲滇西南瀾滄江以西至薩爾溫江以東這片廣闊土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昔日在孟連傣族土司統治下,西盟縣、瀾滄縣等區域茶山的茶葉大部分賣到孟連市場,因此孟連也成爲茶葉的重要集散地和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有“九勐出,十勐進”的說法。昔日芒景布朗族在孟連土司的統治下,年年向土司貢茶,並經過土司將茶葉貢到京城。
孟连在唐南诏时就是傣族居住的地方,“孔雀巢人家樹上,土俗养象以耕田”是当时傣家生活的真实写照。孟连的地名出现在宋朝的史籍中,在傣族聚居区颇负盛名。元代以前,孟连曾一度因瘟疫而衰败,佤族成为澜沧江以西的主要民族。当又一支傣族远道迁徙而来,“寻找”到孟连这个地方时,第一位傣王娶了佤族头人的公主为妻,建立了“以傣族为父,佤族为母”的政权。“以茶爲媒”的納貢文化結合少數民族之間的聯姻,確立了孟連傣族土司的統治地位,促進了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融,譜寫了民族團結的佳話。
(五)邊三縣茶祖文化的特質總結
天人合一性:天,即自然;人,即人類,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在邊三縣茶祖曆史文化中,人們對茶樹、茶祖的崇敬其實是對自然的一種敬畏、保護。人類愛護自然,自然回報人類,這種愛護、回報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萬物共生。神秘神聖性:邊三縣茶祖文化中人們對茶祖的自然崇拜、景仰,及其與農業生産和日常生活的緊密關系形成了對茶樹、种茶祖先的崇拜文化,具有一種天然的神秘性和神聖性,這種神秘、神聖深藏于人們的心靈深處、靈魂深處。這有別于世界上其他茶種植區形成的茶藝茶道文化。
多元包容性:在邊三縣中,聚居著衆多的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都與茶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系,但是形成的茶文化卻各不相同,如基諾族吃涼拌茶、佤族飲燒茶、布朗族飲青竹茶、拉枯族飲烤茶、傣族飲竹筒茶等,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理念中,和睦相處,彼此交流、相安無事,因而以茶爲媒的文化具有一種天然的包容性。
時代鮮活性:由古至今邊三縣地區茶祖文化在自然生態觀的庇護中不斷的繼承和發展,其文化不是風幹的曆史,是鮮活的青枝綠葉,在今天邊三縣地區的山水自然、古茶林中觸手可及。就茶的應用而言,隨著曆史的輾轉,經曆著從藥用、食用、飲用等過程,同時應時代的需要,而演生出各種不同的時代産品。
四、邊三縣茶祖曆史文化的多重價值的開發方向
茶樹“茶祖”生物科學價值與旅遊開發邊。三縣古茶樹、古茶園資源是茶樹原产地、茶樹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产业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等,可开展茶科學考察、茶文化展覽展示、茶文化交流、茶園觀光體驗等多種形式的旅遊産品。少數民族“茶祖”精神文化價值與旅遊開發:普洱民族把茶看做是生命的一部分,形成了茶樹、茶林、茶山、茶園、種茶人等精神信仰體系。依托現有的民族村寨、古茶山、現代、將形成就有極強文化吸引力的多元産品。普洱茶文化的發展曆史價值與旅遊開發:
人類最早發現茶、利用茶的文字記述《神農本草經》中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茶葉因具有消食散寒解毒的功效最初作爲藥用,這種保健價值直到現在在普洱茶中仍能找到重要的研究證明。普洱各民族也因其茶葉具有治療疾病的價值,最初當做神藥來崇拜。隨著時代的變遷,茶葉逐漸經曆了作爲一種作料來使用、當成貢品來使用,作爲商品交換物來使用等過程。普洱茶的保健價值及其發展曆程是開展茶養生、茶餐飲、茶俗、茶商業的旅遊産品文化載體。普洱茶文化的商業品牌價值與旅遊開發:具有神秘性和獨特性的“茶祖”文化及具有東方文化特質的茶文化作爲市場推廣的品牌代表,具備打造世界性文化品牌的潛力。以茶祖爲獨特性文化旅遊産品的開發及茶相關旅遊産品的開發將推動普洱茶文化的推廣和普洱茶産業的發展,因此以茶及茶祖爲媒介的茶休閑商業及茶産業相關項目也將是開發的重要旅遊産品。
五、邊三縣茶祖曆史文化開發意義
(一)對弘揚中華茶文化的意義
茶被譽爲“國飲”,滲透到不同民族、區域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茶俗、茶藝、茶禮、茶道等茶文化。茶祖曆史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一部分,構建在傳統文化底蘊上的茶文化,與其母體有著本質取向,茶找到中國文化獲得了強大的普及與提升空間,中國文化找到了茶,得到了遼闊浩遠的開發空間。因而傳承、發展、升華茶祖曆史文化的同時,也是在弘揚中華茶文化,乃至中國文化。
(二)對雲南省旅遊發展的意義
雲南省旅遊發展成功的基本經驗,是不斷推出結合地方文化的全新形象的旅遊目的地,並呈現出逆時針滲透式發展規律,如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雲南先後成功地推出了昆明石林、大理蒼山洱海、麗江古城雪山、迪慶香格裏拉和騰沖熱海等形象各異的知名旅遊目的地。遵循這一規律,滇西南的古茶茶祖文化旅遊目的地將會迎來一次好的發展機遇,這既是雲南省旅遊發展的成功經驗推廣,也是雲南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茶祖文化具有多元包容性,打造宣傳茶祖文化對最多少數民族的邊疆省份雲南來說具有深遠意義。
(三)對普洱市旅遊發展的意義
普洱市打造茶文化旅遊目的地多年,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旅遊産品體系和一定的市場知名度。普洱市旅遊業處以一個蓄勢待發的階段,需要一個具有世界級吸引力的旅遊産品推出,引爆和帶動整個綠三角、普洱市旅遊業發展。景邁芒景景區所具有的茶祖文化旅遊的獨特性、壟斷性和世界唯一性,有吸引全世界、全國和全省旅遊者的能力。景邁山茶祖文化旅遊産品的成功推出,將強有力的吸引遠方的客人,並源源不斷地向邊三縣、普洱市輸送遊客,最終帶動整個區域的旅遊快速發展。
(四)對邊疆少數民族發展意義
雲南省地處祖國西南部,普洱市地處雲南西南部,邊三縣地處普洱市西南部,當地少數民族地區是全中國最邊遠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項事業較落後的地區。通過茶祖曆史文化旅遊項目開發,全面提升邊三縣的旅遊業發展,通過旅遊業綜合性強、關聯度大、産業鏈長的特點,可以影響、帶動和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與之相關聯的100多個行業發展,讓旅遊業真正成爲少數民族地區重要的人口脫貧、增收致富、維穩和諧的重要手段。
(作者單位:雲南財經大學旅遊文化産業研究院)
普洱市邊三縣茶祖曆史文化特質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