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茶業的發展|宋元茶類的演變
“俗亦雅尚”,講究到茶具。由此也可看到其時我國南國茶業發展的情況。
2.茶類的演變
宋元茶葉生産發展的另一特點,是這一時期茶類生産由團餅爲主趨向以散茶爲主的轉變。唐時雖然也有如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中所說:“目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一類的炒青和蒸青,但基本上和六朝以前的舊俗一樣,主要生産團茶、餅茶。至北宋前期,仍和過去一樣,生産以團餅爲主的緊壓茶類。而且,有些地方,如北苑貢茶,在技術上日趨精湛,不斷創新,還把中國古代團茶餅茶的生产和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但是,宋朝团、餅制作更精,可是工艺繁琐,煮饮也比较费事,在饮茶愈益普及特別是有更多的勞動人民加入飲茶行列的情況下,原先的傳統生産格局,無疑會發生一些變革。
宋朝茶類生産的變革,首先是適應社會上多數飲茶者的需要。加入飲茶行列的勞動者,不僅要求茶叶价格低廉,而且希望煮饮方便,于是,在过去团、餅工艺的基础上,蒸而不碎,碎而不拍,蒸青和蒸青末茶,應運逐步發展了起來。如北宋葛常之在一篇論述茶葉的文章中稱,唐朝的陽羨茶,由李郢的《茶山貢焙歌》“蒸之馥之香勝梅,研膏架動聲如雷”之句可以看出,其“爲團茶無疑,自建茶入貢,陽羨不複研膏,謂之草茶而已”。這就是說,宋朝一些茶葉産地,包括唐朝專門來造貢茶的宜兴、长兴一带,自不再作贡时,也自然地适应社会需要,改造团餅为生产散茶了。
在宋时的一些文献中,团、餅一类的紧压茶,稱爲“片茶”,對蒸而不碎、碎而不拍的蒸青和未茶,稱爲“散茶”。據有關文獻記載,宋朝主要生産片茶的地區有興國軍(湖北陽新)、饒州(江西鄱陽)、池州(安徽貴池)、虔州(江西贛州)、袁州(江西宜春)、臨江軍(江西清江)、歙州(安徽歙縣)、潭州(湖南長沙)、江陵(湖北江陵)、嶽州(湖南嶽陽)、辰州(湖南沅陵)、澧州(湖南津市)、光州(河南橫川).、鼎州(湖南常德)以及兩浙和建安(福建建瓯)等地。出産散茶的地區,主要有淮南、荊湖、歸州(湖北梯歸)和江南一帶。
宜兴和长兴等一些地方,虽然在北宋初期就由团、餅改制散茶,但在宋朝大多數時間中,片茶的生産和産地,仍一直多于散茶。換句話說,在生産格局上,仍然是團茶、餅茶略占優勢。直至元朝散茶才明显超过团、餅,成为主要的生产茶類。元朝中期刊印的《王祯農書》中即反映;當時的茶葉有“茗茶”、“末茶”和“臘茶”三種。
所謂“茗茶”,即有些史籍所說的芽茶或葉茶;“末茶”是“先焙芽令燥,入磨細碾”而成;至于“臘茶”,是臘面茶的簡稱,即團茶、餅茶焙于以後,用蠟狀的粥液結面保存,實際即團茶或餅茶。這三種茶,以“臘茶最貴”,制作亦最“不凡”,所以“此品惟充貢茶,民間罕見之”。在元朝至少在元朝中期以前,由《王祯農書》記述的實情來看,這時除貢茶仍采用緊壓茶以外,在我國大多數地區和大多數民族中,一般只采制和飲用葉茶或末茶。元末明初人葉子奇撰寫的《草木子》(1378年)一書中指出,元朝建甯的貢茶,虽然比宋朝的龙团风餅要简约一些,但是“民间止用江西未茶、各處葉茶”。
宋末和元朝由过去传统的生产团餅为主,改变为以生产散茶爲主,這還可以從我國茶書和有關農書的內容中得到證明。現存的唐宋茶書和茶葉文獻中,談到茶叶的采造,只讲团餅工艺,可是至元朝以后,在《王祯农书》和《农桑撮要》一类农书中,谈到制茶,就主要介紹蒸青和蒸青末茶了,很少介紹或根本不提團茶、餅茶的采制方法。
非常明顯,茶書或農書中對制茶工藝的介紹,在一定程度上,是當時社會茶類生産的反映。如《王祯農書》關于茶葉的“采造藏貯”之法,就主要介紹蒸青一種。其稱茶葉“來之宜早,率以清明谷雨前者爲佳。……采訖,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略揉之,入焙勻布火,烘令幹,勿使焦。編竹爲焙,裹若覆之,以收火氣。”這也是中國有關散茶或蒸青綠茶采制工艺的最早完整记载。但是,在同一本书中,对唐、宋时重点介绍的团餅工艺,却讲得十分简略,只称“择上等嫩芽,细碾入罗,杂脑子诸香膏油,调剂如法,印作餅子制样”等简单几句,没有把过程讲清,表明其时团餅生产已过时而无须再详作介绍了。
不过,这里也须说明,团餅生产的“过时”,是指汉族地区茶叶的主要生产、消费而言的。事实上,团餅作为一种传统或特种茶的生産、消費,不只在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就是在明清的某些漢族地區中,仍然有著一定的市場。所以,宋元中國茶類生産的改制,是我國制茶和茶叶文化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结果。团餅和散茶的這種變化,不是新與舊的對立替代關系,而是兩個並列組分之間的數量消長關系。
如散茶,在北宋团餅生产占统治地位或处于高峰的时期,其生产和技术仍然取得了许多明显发展。这可以从欧阳修的《归田录》(公元1067年)得到证明,其称“腊茶出于劍建,草茶盛于兩浙,兩浙之品,日往爲第一;自景祐已後,洪州雙井白芽漸盛,近歲制作尤精,……其品遠出日注上,遂爲草茶第一。”說明北宋初期,在建安設立貢焙,團茶、餅茶得到順利發展的同時,浙東和浙西一帶出現了向散茶轉化的高潮,而且還創造出了日注這樣的名茶。宋仁宗時,蔡君谟漕閩創“小龍團以進”,歐陽修稱小團一斤,“其價直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就在建安貢茶由小龍團推向高峰的同時,散茶的區域,也由浙西推至洪州一帶,並且很快創制出雙井白芽這樣名蓋日注的第一草茶來。這些事實表明,散茶和团餅的发展,至少在技术上是不矛盾的,而且还具有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宋元茶類生産的改制,是順應多數茶葉消費者簡化制茶、減少烹飲手續需要的一種自然發展。
終宋一代,基本上都是處于我國茶类生产由团餅向散茶轉折或過渡的階段。這一轉變,從現象上說,似乎只是制茶工藝和茶類生産上的改制,但實際上涉及到茶文化的許多方面,中國上古傳統的制茶工藝和烹饮习惯,就是通过宋元茶類的改制,轉入明清,走向近代發展之路的。
此外,茶館文化的興起,亦是宋、元茶事的一個特色。
宋元茶業的發展
宋元茶類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