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茶業的發展|宋元茶類的演變
“俗亦雅尚”,講究到茶具。由此也可看到其時我國南國茶業發展的情況。
2.茶類的演變
宋元茶葉生産發展的另一特點,是這一時期茶類生産由團餅爲主趨向以散茶爲主的轉變。唐時雖然也有如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中所說:“目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一類的炒青和蒸青,但基本上和六朝以前的舊俗一樣,主要生産團茶、餅茶。至北宋前期,仍和過去一樣,生産以團餅爲主的緊壓茶類。而且,有些地方,如北苑貢茶,在技術上日趨精湛,不斷創新,還把中國古代團茶餅茶的生产和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但是,宋朝团、餅制作更精,可是工艺繁琐,煮饮也比较费事,在饮茶愈益普及特別是有更多的勞動人民加入飲茶行列的情況下,原先的傳統生産格局,無疑會發生一些變革。
宋朝茶類生産的變革,首先是適應社會上多數飲茶者的需要。加入飲茶行列的勞動者,不僅要求茶叶价格低廉,而且希望煮饮方便,于是,在过去团、餅工艺的基础上,蒸而不碎,碎而不拍,蒸青和蒸青末茶,應運逐步發展了起來。如北宋葛常之在一篇論述茶葉的文章中稱,唐朝的陽羨茶,由李郢的《茶山貢焙歌》“蒸之馥之香勝梅,研膏架動聲如雷”之句可以看出,其“爲團茶無疑,自建茶入貢,陽羨不複研膏,謂之草茶而已”。這就是說,宋朝一些茶葉産地,包括唐朝專門來造貢茶的宜兴、长兴一带,自不再作贡时,也自然地适应社会需要,改造团餅为生产散茶了。
在宋时的一些文献中,团、餅一类的紧压茶,稱爲“片茶”,對蒸而不碎、碎而不拍的蒸青和未茶,稱爲“散茶”。據有關文獻記載,宋朝主要生産片茶的地區有興國軍(湖北陽新)、饒州(江西鄱陽)、池州(安徽貴池)、虔州(江西贛州)、袁州(江西宜春)、臨江軍(江西清江)、歙州(安徽歙縣)、潭州(湖南長沙)、江陵(湖北江陵)、嶽州(湖南嶽陽)、辰州(湖南沅陵)、澧州(湖南津市)、光州(河南橫川).、鼎州(湖南常德)以及兩浙和建安(福建建瓯)等地。出産散茶的地區,主要有淮南、荊湖、歸州(湖北梯歸)和江南一帶。
宜兴和长兴等一些地方,虽然在北宋初期就由团、餅改制散茶,但在宋朝大多數時間中,片茶的生産和産地,仍一直多于散茶。換句話說,在生産格局上,仍然是團茶、餅茶略占優勢。直至元朝散茶才明显超过团、餅,成为主要的生产茶類。元朝中期刊印的《王祯農書》中即反映;當時的茶葉有“茗茶”、“末茶”和“臘茶”三種。
所謂“茗茶”,即有些史籍所說的芽茶或葉茶;“末茶”是“先焙芽令燥,入磨細碾”而成;至于“臘茶”,是臘面茶的簡稱,即團茶、餅茶焙于以後,用蠟狀的粥液結面保存,實際即團茶或餅茶。這三種茶,以“臘茶最貴”,制作亦最“不凡”,所以“此品惟充貢茶,民間罕見之”。在元朝至少在元朝中期以前,由《王祯農書》記述的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