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茶詩:浣花溪畔的茶香詩魂
生時說的。另外還有兩種人,一種人像雞蛋,一煮裏外都變硬了;還有一種人像胡蘿蔔,在苦難中變成胡蘿蔔泥。坐在草堂的露天茶館裏,我一直在品味于丹的話,努力想象千余年前杜甫的如茶人生。
杜甫爲浣花溪創造了詩意,然而他的一生卻是一首悲涼的詩。公元765年,攜家離草堂南下。他離開成都後,草堂便不存在了。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後經宋、元、明、清多次修複。草堂完整保留著清代嘉慶重建時的格局。折過照壁,進正門,依次可遊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工部祠東有“少陵草堂”碑亭。草堂間小橋流水,竹影掩映,古樸典雅中透出秀麗清朗。
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有两处“草堂”值得细细把玩,一是正门匾额,“草堂”二字为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一是位于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影壁,“草堂”二字由碎瓷镶嵌,显得格外古雅。“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万佛楼矗立于草堂东面楠木林中。登楼远眺,再也看不尽成都街巷了,只看得浣花溪渐行浙远,绕进高楼大厦间的缝隙里。
走下萬佛樓,卻可以躲進郁郁蔥蔥的都市的綠蔭中。在露天茶館裏,尋熱鬧的可以坐進密密麻麻的竹椅陣中,也可以掇張椅子,獨坐一方,捧著青花的白瓷蓋碗茶杯發呆,等待靈魂和詩意的歸來。
杜甫茶詩:浣花溪畔的茶香詩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