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貢茶實錄
小了商業貿易的範圍。清人阮福于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寫的)《普洱 茶記》中所說:“普洱 茶于二月間采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以作貢,貢後方許民間販賣”就反映了這個現象。但從另一方面來看,貢茶制雖有弊端,但列爲貢茶的茶類即是精品,普洱 茶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列入貢茶案冊,清宮品重普洱 茶的風尚得以傳揚,故有“普(洱)茶名重天下”之說和“普洱 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師尤重之”的曆史記載,從而打造了普洱 茶的曆史地位,造就了普洱 茶成爲聞名中外的世界名茶。
普洱 茶爲何被列爲貢茶?曆時200多年而不衰?貢茶數量每年歲貢都有增加,一直深得清王朝帝王將相的青睐,其主要原因就是清皇朝滿族祖先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日常飲食以肉食爲主,進入北京成爲帝王貴族後,養尊處優,飲食都是山珍海味,需要一種助消化功能強的茶葉飲料,而普洱 茶正好具備了這種特性。普洱 茶的特性,明、清時代人士早有體驗,並有多種文字記載,明代崇祯進土、懂醫學的學者方以智在《物理小議》中寫道:“普(洱)茶蒸之成團,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清朝乾隆年間學者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裏說得很清楚:“普洱 茶,大者一團五斤,如人頭式。名人頭茶,每年入貢,民間不易得也。有僞作者,名川茶,乃川省與滇南交界處人士所造,其餅不堅,色亦黃,不如普洱 茶清香獨絕也。普洱 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思茅廳采訪》中有載“普洱 茶幫助消化,驅散寒冷,有解毒作用”普洱 茶所具有的這些特性,正好迎合了清王朝的生活需要。普洱 茶作爲貢茶進入北京清皇宮廷後,皇宮成員都要品嘗,經過同各地送來的貢茶進行比較,發現普洱 茶茶味與茶性都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小葉種茶,普洱 茶幫助消化的功力最強,並有治療、保健作用,普洱 茶濃厚和特殊品質的茶性,非常適合清宮貴族們的品飲口味,于是普洱 茶被長期列爲貢茶,清皇朝貴族們認爲普洱 茶不但是最好的飲料,還有藥用價值。普洱 茶貢品中的女兒茶、普洱 茶膏、人頭茶,深得帝王、後妃及貴族們的特別常識,清宮中以飲普洱 茶爲時尚;以普洱 貢茶作爲禮儀活動和嘗賜用茶:以普洱 茶作爲國禮贈送。從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開始,普洱 茶正式被列为貢茶。直到光緒三十年(公元1908年)因地方混亂,盜匪蜂起,才得以借機停止了交納普洱 貢茶一項,但普洱 貢茶在清宮中已經飲用了將近200年之久。
普洱 貢茶是在清代普洱 府思茅廳的監制下,由思茅同知采辦。每年茶農們將春天最好的茶葉采收後加工成芽茶、蕊茶、團茶貢给皇上。当时进貢的普洱 貢茶由于采制精細、包裝完善、運輸途中又倍加小心,已成爲普洱 茶精品中的曆史産物。隨著時光的積聚,普洱 貢茶历史的味道已经越来越重,越来越浓。同时,由于存放貢茶的北京故宮的特殊性,雖然經曆了改朝換代和曆史的變遷,中華民族衆多的珍貴曆史文物仍然得以存留于世。普洱 貢茶雖然也曆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