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周抚民的鐵觀音情怀|鐵觀音书画
茶香字美,品茶賞字相得益彰。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祥地,書法作爲中國文化中獨特的視覺藝術,被譽爲: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如今,茶道与书法成为了传统文化中人们喜爱的艺术。鐵觀音被发现于古老茶乡安溪,本身就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几百年来,安溪鐵觀音秉承天、地、人、种四者有机融合,体现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社会与自然和谐共融。安溪鐵觀音,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烏龍茶類的代表、作爲中國茶文化的一支奇葩,其獨具的觀音鐵韻,清香雅韻,獨領-于茶叶界,“七泡余香溪月露 满心喜乐岭云涛 ”更是泛出了安溪鐵觀音和谐健康新生活的写真。
茶道 书法 交相辉映
中国著名书法教育学家周抚民先生,出生于素有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举世闻名的古都西安。他以博大的襟怀,坦然面对逆境,经受文革的洗礼,十年磨一剑,他一手的狂草,笔惊风雨,纸荡云烟,把中国书法融诗文风韵及喜怒哀乐之情于一炉。老师如竹、如梅、如松的人格魅力,视书法教育为神圣,设馆授徒,传播中华书法,通过对数千名成人和中小学生为期二十多年的实验而创立的 “学书当从大字始”学说,为中央教科所列为实验选题,老师高足遍布海内外,使万千弟子皆受恩。
中國文化“和爲貴”的價值觀,正是通過中國書法成爲世界藝術之林中的獨響,周老師的品德力量滲透在自己的書法藝術裏,他的真誠、他的善良、他的博愛、他的嚴于律己成就了只有他自己才可以造就的書法藝術。更重要的是中國書法藝術與中國茶文化相輝映,與中華民族精神融爲一體。
2012年四月,周撫民老師帶著對茶道艺术的向往和安溪鐵觀音的独特情谊与厚爱,特别是和安溪珍田阁茶廠蘇志勇多年的忘年之交的特殊情誼,來到了聞名海內外的安溪中國茶都共品論茶道與書道。安溪珍田閣茶莊蘇志勇與周撫民因茶結緣不僅是因爲愛茶,更是因爲二者都有著一顆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公益之心。
国饮 国粹 交融渗透
茶葉最早以藥用爲主,到三國、兩晉時期,飲茶之風漸盛,尤其是文人雅士品茶、論茶,逐漸將飲茶融入他們的藝術活動,與詩詞書畫等藝術形式相互滲透,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到唐以後,出現了茶宴、茶會等文化形式。文人雅士在品茶之余,或把卷清談,說古論今,或吟詩作賦,欣然命筆,或揮毫潑墨,寄情書畫。茶的功能也由實用上升到了一種精神的享受和審美的需要。茶與中國傳統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茶被世人譽爲“國飲”,書法被視爲“國粹”。在茶和書法的發展過程中,它們相互影響,相互融台,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品茶和書法同爲文人雅事,在大的人文環境中,勢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