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原産地和原始分布中心|中國茶史初探
錯,那麽,原産地作爲起源地來理解,其時印度還屬海中孤島,與茶樹的系統演進和最終形成,似乎不大可能;這一意義上的茶樹原産地或原産中心,大致也只會是中國大陸。但是,如果作爲人工栽培以前的原來分布來說,那麽,中印之間浸漫海水的地槽,在印度次大陸和亞洲大陸並合的過程中,早已碰撞成隆起的喜馬拉雅山脈,把二塊大陸連成了一體;經過數以千萬年的同體變化、發展,在我國發現和開始利用茶葉之前,在印度鄰近中國的地區,已有茶樹及其亞種分布,這也不是不可能的。
對茶樹原産地的理解和概念不同,時間、環境條件和結果也就不可能相同,我們不能要求二個不同角度得出一個和自己一樣的結論。所以,筆者傾向于這樣一種看法,原産地如果作爲起源地或起源中心來理解,這完全與印度無涉,說原産我國西南、雲南或我國西南、西雙版納是原産中心,各自作爲一家之說,事實沒有多大出入,二種說法應當是都是可以成立的。這也就是說,我們認爲在印度次大陸和中國古代大陸之間,茶樹的起源地域或中心,只能是一个。而且,从诸多因素来看,也只会是在今天的中国陆地,而不会是第三纪以前喜马拉雅山地槽海域彼岸的印度。對于这点,这是凭今天的知识就能作出肯定的。至于具体起源于中国或中国西南什么地方?现在各人提点自己看法,作为一种预言,我们相互间不作肯定和否定,把几千万年以前的事,留待我们后代科学条件许可后去做,应当是可以,也较为合适的。
如果把茶樹原産地作爲人工栽培前的原始分布來理解,我們把西南、西雙版納說成唯一的原始分布地和分布中心(原産地和原産中心),就未必一定正確,而且在茶樹的生存、演進過程中,有點否定種的自然傳播了。茶樹人工栽培前的原始分布地和分布中心,較茶樹的起源地和起源中心,範圍無疑要寬闊得多。
过去,我们對茶樹原産地持上一種理解的人,一看到人家提及在印度、緬甸發現有野生茶树,就敏感地认为是對我国茶樹發源地和起源中心的一種否定或設疑,想方設法回避和否定這一事實。其實回避不如承認,在我國茶葉界,很多人是心照不宣,都知道印度開始和最初發展種茶,主要是引進我國的茶種和茶葉生産技術,但是後來獲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不是引種中國而是改植印度土生茶樹的結果。
關于印度土茶的記載,最早見之于1815年駐印英軍拉第爾上校的報告。其稱在阿薩姆新福山中的土著,習慣采集一種野生茶葉,加工制作成爲飲料,也和緬甸人一樣加油、蒜等佐料食用。這報道可以是傳聞,不一定親眼所見。
1823年,英軍R.勃魯士少校至新福貿易,在滯留期間至附近山林作植物調查,親自發現了野生茶樹。之後,印度野生茶樹,也引起了其兄C.A.勃魯士的興趣。1836年,C.A.勃魯士在薩地亞建立了一個專門種植野生茶樹的茶園;1837年,他在薩地亞附近的馬坦克又發現幾處野生茶産地;1839年,進一步在那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