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青綠茶初制工艺流程图解|綠茶加工
質易浸出。
2)揉捻的方法。
做名特优茶常用手工揉撚,大批量生産基本用機器揉撚(見圖3-8)。制綠茶的揉撚工藝有冷揉與熱揉之分。冷揉即將殺青葉經過攤涼,使熱氣適當散發,保持殺青葉鮮爽的香氣和翠綠的色澤,並使葉中的水分分布平衡,變爲柔軟後進行揉撚。熱揉即鮮葉殺青後,不經攤涼而趁熱揉撚。嫩葉宜用冷揉,因嫩葉纖維少、韌性大、水溶性果膠含量多,易形成條索,且嫩葉冷揉能保持黃綠明亮的湯色和嫩綠的葉底。老葉因纖維多、葉質粗硬,宜采用熱揉,這是利用葉質受熱變軟的特性,有利于老葉揉緊成條,減少碎末茶,提高外形品質。
揉捻过程中,需要加压。加压的轻重和加压时间,与茶叶条索的松紧,叶细胞的破碎率及内质的色、香、味均有很大的关系。整个揉捻过程的加压原则应该是"轻一重一轻",开始揉捻的5 min内不应加压,待叶片逐渐沿着主脉初卷成条后再加压,促进条索形成和细胞的破碎,待茶汁揉出後,再放松輕壓,使茶汁被茶条吸收,以免流失。 绿茶的揉撚程度,要根據成茶規格、銷售對象、飲用習慣而定。一般綠茶要求多次沖泡,同時不要求茶多酚的化合氧化,因此在揉撚過程中不需要大量破壞細胞,否則會使滋味苦澀、不耐沖泡、茶湯渾濁。但細胞破碎程度不夠,會使條索不緊,滋味淡薄。一般綠茶揉撚程度以細胞破碎率在50%~60%爲宜,主要依茶類而定,如外銷的眉茶和珠茶要求香高味濃,揉撚程度要較重;內銷茶要求多次沖泡,滋味醇和,揉撚程度宜輕,高級龍井等內銷名茶,則都不經過專門的揉撚程序。
3)解块分筛。
杀青叶经过揉捻后,易结成团块,需经解块分筛机分筛,解散团块,降低叶温,有利于使茶條挺直均勻一致,保持綠茶清湯綠葉的品質特征
(3)干燥
1)干燥的目的。
第一,散失水分,经揉捻解块后的茶坯中,含有60%左右的水分,既無法保持品質,也無法儲藏運輸,因此必須幹燥,以固定其品質。第二,繼續破壞葉中殘余酶的活性,進一步發揮茶香。第三,固定揉撚後的外形條索,並在炒幹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制作成茶的特殊形狀,如龍井茶的扁平形、碧螺春的螺旋形、珠茶的圓珠形等。
2)干燥的方法。
绿茶的幹燥方法分炒幹、烘幹與曬幹等。炒幹的稱炒青、烘幹的稱烘青、曬幹的稱曬青,由于幹燥方法的不同,其成茶品質也各異。綠茶的干燥一般分两次进行,即初干与再干。 炒青绿茶的初幹,一般先用烘幹機進行烘幹。
因揉捻适度的湿茶坯尚含有較多的水分,如直接用炒鍋炒幹,其茶汁易黏結在鍋壁而形成鍋焦,産生焦煙氣味,焦末黏附在葉上,沖泡後則湯色渾濁,影響茶葉品質。而初幹采用烘幹機烘幹,可避免上述不良影響,並可迅速大量散失水分,提高效率。烘至茶葉的含水量在35%~40%,即可下烘攤涼。攤涼的目的是讓茶条内外水分重新扩散分布平衡,以利于再干时能达到干燥程度均匀一致,避免外干内湿的现象。 炒青绿茶的再幹是在炒鍋內手工進行炒茶的。初幹葉下鍋後,用雙手勤翻揚抖茶葉,使水分快速散去,到茶葉不黏手時,適當降低火溫,改變手法,使茶條緊結。炒至條索較緊,已有五六成幹時,即爲適度,可起鍋攤涼。機械炒幹則應掌握溫度、投葉量及炒幹時間,使幹茶既達到一定的含水量要求,又能産生工藝要求的香氣。
炒青绿茶幹燥的最後一道工序是輝鍋。輝鍋的目的是繼續整形,使茶條進一步緊結,茶條表面産生調勻的灰綠色。炒至手捏茶條成粉末,含水量6%~8%,即可起鍋,稍經攤涼後,收藏于密閉的容器中。